为什么“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自强不息”的意思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引申为追求光明,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复旦大学中“复旦”二字,既有追求光明、自强勤奋,又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源自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祥云灿烂,聚集弥漫在天空。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
1903年马相伯先生创建了震旦学院;1905年震旦学院因外籍传教士南从周篡夺校政发生学潮,130名学生愤然离校,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退学学生公推于右任、叶仲裕等7人为干事,商议新校创建办法。
1905年6月29日(农历五月廿七),原震旦学院教师于《时报》登载《震旦学院退学师生公白》,是为“复旦”校名之始。是年中秋节翌日(公历9月14日),民办官助的复旦公学正式开学。
从1912年至1916年,复旦公学***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15人,中学毕业生150人。1915年,学校在江湾购地,以建校舍、恢弘规模。
1952年,复旦大学列名第一批进行院系调整的高等院校。由十余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的新复旦,汇聚了江、浙、皖、沪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从此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
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学科从“文理并进”发展成为文理医“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扩展资料
截至2016年,复旦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6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有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361人,研究生19903人,留学生348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2948人。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复旦文科杰出教授2人、特聘资深教授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兼职教授1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