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旺斯一年

放在书桌上的《普罗旺斯之年》是去年这个时候和JD.COM商城的其他书一起过来的,然后放在桌子上很久,我一直没看。

想想看,你手里买的每一本书,都像是从前的女修入宫,身后的命运已经不能由你自己决定了。运气好的会被主人第一次打开,然后在你身上花一天甚至几天,再把你束之高阁,这样就不容易再被打开了;运气不好。估计本来是我补单的时候加在书单后面的,主人不想看你,所以自从到了书架,我就只能一直跟灰尘玩了。

按照这个逻辑,在普罗旺斯的一年无论如何都是幸运的。虽然我享受了一年的尘埃,但幸运的是,一年后的某一天,我被我的主持人从角落里提醒了,我花了一周的时间随时看完。最后我甚至还为你写了一篇小文章来表达我的感受。这可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至于彼得·梅尔的作品,我之前只接触过《一年好时光》,还是因为拉塞尔·克罗演了一部同名电影。第一部分是小说,具有小说的所有属性。个人感受不能代表彼得·梅勒作品的特点,这《普罗旺斯一年》应该是典型的代表作品。本来看的散文随笔不多,这部外国作品的翻译也很流畅。刚翻了几页就上瘾了。每天睡觉前都要准备一个小时看几章才能关灯入睡。

《普罗旺斯一年》出版于1990年,至今已有22年。经过20多年的时间变迁,中国的文学作品会有强烈的时代感,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踏步前进,中国每年都会比前一年有很大的变化。当我们回顾中国90年代的文学作品时,会发现文字的风格有点晦涩,故事表达的情境也不是很能引起我们的* * *。我们被时代的变迁所淹没,是一件好事吗?还是一件坏事?

正如书的序言所说,有些东西二十年来从未改变。今天的普罗旺斯还是20年前的样子,没有被潮流中的很多东西颠覆。真正的普罗旺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下来。无论对普罗旺斯人民还是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上周《北京日报》的一则新闻,北京政府正在加紧重建被拆除的地标性建筑,以进一步提升北京的百年文化底蕴。就在周末,我和我妈就这件事交换了看法。我妈只是说拆了就拆了,和以前不是一回事。再怎么模仿还原,原来的味道也不复存在了。北京这二十年,改变的或者保留的都或多或少。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就会有答案。

普罗旺斯的生活是典型的乡村生活。由于我们在城市生活了很长时间,我们很少有机会体验所谓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周末的活动在去公路旅行和农家乐只是一种欺骗自己的心理安慰。有人说过,不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去体验,是不可能感受到任何一种生活的真正味道的。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只想说,我们能体验乡村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

去年春天,我和几个同事去了离宣化市不远的纪明邮政。据说慈禧逃到西方,在这里住了一夜。那里真的保留了中国典型乡村的风味,但是附近的地方在桃花源真的有点平坦宽敞,房子肥沃漂亮。交通的感觉和鸡犬的气味。只是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人工修复的痕迹会一点点侵蚀它原有的味道。再过几年,为数不多的保留着古城结构的纪明邮政,也将沦落为中国大地上那些毫无品味的旅游景点,只有一片古老繁华的街景。我不想为那些逆社会背景发展的人说话。我只是觉得,在大部分城市同质化的今天,一些固有的属性变得弥足珍贵,放弃坚守,最终只会让我们后悔。

《普罗旺斯的一年》的出版引领了欧美多个国家的“慢生活”运动浪潮。慢行运动发展了一段时间,就衍生出了“乐活”运动的浪潮。慢生活和快乐生活都强调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但就我们面临的现实而言,除非我们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或者有破罐子破摔的大无畏精神,否则以上两种生活方式都不会对我们有好处。对于我们来说,活得慢,活得开心,是一种高端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心理诉求。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花很多钱去买有机食材做早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会用三块半的鸡蛋和一元的热豆浆罐头来充饥。我们不会花两个小时去享受一顿丰盛的午餐。快餐店的一份拌饭或者一份超值午餐,一般只是占用了中午宝贵的半小时午餐时间。《普罗旺斯一年》勾起了我们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读者看完之后有了彻底的顿悟,踏上了回乡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追问人生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立的梦想。在采菊的树篱下悠闲地看南山的山水田园生活,是我们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无法选择,无法放下对名利的过多追求,纷繁复杂的社会浮华拖累着我们的身心,于是隐居在山川之间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身处社会的洪流中,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和被迫的行动,身体在各方面都被现实所奴役。只能希望自己的心能看透浮躁,早日找到大家心中的净土。当我合上《普罗旺斯的一年》的时候,发现它已经不自觉地敲响了我的心门,一股宁静而从容的风迎面吹来,在我的心头激起阵阵涟漪。

我不知道有一天,我会不会放弃名利,在那片土地上找到我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