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飘》札记

很早就从书店把《飘》这本书请回家了。看着厚厚的两卷,一直没有开始的勇气。大学的时候,读世界名著似乎是衡量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之一。我以为自己是个好学生,所以对这部百年经典也有所了解。况且各种人文杂志也很推崇,所以有了好好读这本书的想法。可惜这个想法我想了十几年了。

?说实话,看完这本100万字的小说真的需要勇气,尤其是英文表达和中国逻辑的差异,让人看着有点吃力。幸运的是,我有足够的时间。作者出色的讲故事能力、优美的文笔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励志人生让我着迷;美国内战时期的风土人情和西部文化也让我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不知不觉就读完了。看完整篇文章,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虽然很老套,但我还是要说,1936出版的《飘》,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写过一部小说,但凭借这部小说,她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久不衰,令人惊叹。

?故事的背景是美国内战。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把这些历史知识还给老师了。至于是还给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我真的不记得了。但是美国内战的几个点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林肯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这场战争是美国唯一的一场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

?这部小说的原名是《飘》。目前中文最流行的翻译是《飘》,这是一个翻译意思,内涵丰富,基本上贯穿了书的意境。曾被翻译成“随风飘荡”,意为直来直去的意思。小说改编的电影翻译成乱世佳人,我觉得是宣传片。毕竟电影传入中国的时候,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所以翻译的方式会更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而这部拍摄于1940的电影,已经是近百年的经典,至今无人翻拍,更不用说超越。

?小说的主人公斯佳丽(早期也译作斯嘉丽),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名字的拼写都是加姓的形式,更贴近中国读者。我更喜欢斯佳丽这个名字。)她出生在一个南方种植园主的家庭,家境富裕。传统上,这里有大型种植园和数百名黑人奴隶。从小在母亲和奶妈的传统教育下长大的她,喜欢冒险和张扬,却不喜欢各种传统的约束,尤其是所谓的贵夫人道德约束,要求女孩子虚伪细腻。这一度让她妈妈又气又恨,还经常被周围的长辈批评。然而,正是她张扬、活泼、好胜的性格,才深受县城年轻小伙们的喜爱。明星们都围着她,甚至争着和她跳舞。斯佳丽很享受这种感觉,认为自己应该是全县最漂亮最优秀的女孩,她想要的男生都应该唾手可得。然而,她喜欢的阿什莉拒绝了她的表白,嫁给了他的表妹梅兰妮。斯佳丽深受伤害。为了报复艾希礼,她马上答应了媚兰哥哥的求婚,赶在艾希礼和媚兰结婚的前一天办完了婚礼。这种不计后果的坚决行为伴随了她一生。

?斯佳丽一直以为阿希礼爱他,所以在第一任丈夫参军后不久去世后,她觉得自己有机会重新追求阿希礼的爱情。但是阿希礼一直拒绝,斯佳丽觉得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什么,即使斯佳丽经历了三次婚姻也没有放弃努力得到阿希礼的爱。斯佳丽真的是阿希礼吗?这不是爱,而是一种得不到的占有欲,一种得不到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情结。所以一开始她恨透了媚兰,认为她抢了自己心爱的男人,就像一个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心爱的玩具,她会不惜一切去夺回来。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北方的胜利,战争将不可避免。在北军入侵亚特兰蒂斯之前,斯佳丽甚至希望梅兰妮和她刚出生的孩子死了也不拖累她——她不知所措,必须照顾好自己。也许这是一个在艾希礼参军上前线之前照顾媚兰的承诺。也许思嘉骨子里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不忍心抛弃梅兰妮和她的儿子。在瑞德的帮助下,她以惊人的毅力冲破重重障碍,将他们带回了她的出生地塔拉。

?幸运的是,他们的旧庄园在她母亲的维护下,在战争中得以保存。不幸的是,在她回到塔拉的前一天,她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她,她的父亲乐嘉也深受打击,精神失常。我以为回到塔拉,我会像小时候一样在父母的阴影下,不再经历苦难。突然发现过去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现实让她成为维持塔拉和他们全家的唯一依靠。以前在战争中什么都没了,一大家子吃饱都是问题,而以前干农活的奴隶也在战争中为了追求“解放”而离开。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柔弱的富家女并没有向现实屈服。在这里,她反传统、坚毅的性格再次发挥了作用。她抛弃了一切传统的风俗习惯,放下身段。有条不紊的只安排了几个忠心耿耿的奴隶恢复生产,安排他们的家人做自己的事,联系邻居,生活状况逐渐恢复。虽然我之前认识的很多人都死在了战争中,但她和梅兰妮都很幸运的被释放了。塔拉仿佛看到了恢复当年繁荣的曙光,也让斯佳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因为南方的战败,所有的制度都被推翻了。如果塔拉不交土地税,他们的家园就会被当局收回拍卖,他们的优质土地和庄园早已被无数人觊觎。没有塔拉,他们就失去了生命。没有了他们的生命,他们就失去了生命,至少斯佳丽当时是这么想的。

?她想到了在战争中发了财的瑞德。在亚特兰大的拘留所里,瑞德拒绝了斯佳丽有条件的求婚。为了拯救塔拉,思嘉不择手段地引诱一直在追求自己妹妹的小资产的弗兰克和她结婚,当然也拯救了塔拉。斯佳丽的第二次婚姻使她从农业生产转变为商业经营,她的美貌、智慧和商业天赋,以及她打破传统枷锁的想法,使她在经营小店和出售两个伐木场方面拥有极其重要的优势。南方人顽固的礼仪、习俗和绅士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因为战败和贫穷而改变。就像乞丐的贵族,即使饿死也要穿着体面,举止优雅,因此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与此同时,她也受到了周围南方人的批评,他们甚至视斯佳丽为敌人。在斯佳丽用收获的财富支撑起蝴蝶姑妈和其他亲戚的生活费,并帮助媚兰和艾希礼回到亚特兰大建立新家,并慷慨地为周围的人购买大量礼物后,尤其是在媚兰无条件信任和高尚品质的有力保证下,大家对她的批评发生了变化。

?一直以来,斯佳丽仍然认为阿希礼爱她,但他没有理由不敢接受她。但是,经历了这么多,艾希礼好像和以前的艾希礼一样了,斯佳丽也和以前的斯佳丽不一样了。在内心深处,她隐约觉得巴雷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瑞德傲慢,粗俗,不道德,说话难听。他经常调戏侮辱她,还说她想让斯佳丽爱上他。她从第一次见到瑞德就讨厌他。但是,很多时候在她无助的时候,他总是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总是在她无力支撑的时候给她力量。第二任丈夫意外去世后不久,她终于接受了瑞德的求婚。

?蜜月期间,斯嘉丽在瑞德的带领下进入了北方的新奥尔良,在那里他们结识了社会地位很高的人,过着奢华的生活。斯卡利特几乎沉迷于这样的生活,她似乎又回到了塔拉无忧无虑的年轻小姐的生活。瑞德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能让斯佳丽彻底忘记阿希礼,但他低估了阿希礼在斯佳丽心中的地位。最后,他想不通到底是什么魔力能让斯佳丽如此着迷。之后,瑞德把对斯佳丽的爱全部奉献给他和斯佳丽的女儿邦妮。就像一颗水晶宝石,他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宣泄着心中的爱。如果他对斯佳丽的爱是100%,那么他对邦妮的溺爱就是200%,以此来麻醉自己转移对斯佳丽的爱,减轻自己得不到爱的回报的痛苦。

?但是随着邦妮的意外死亡,瑞德最后的爱已经完全消散,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透过纸的背面,我能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悲伤和绝望。这种悲伤和绝望来自于失去邦妮的痛苦,也来自于对斯佳丽爱情的失望。人在难过到极点的时候,是淡定的。他告诉斯嘉丽,他想离开她,也许是回到他小时候离开的家,就像斯嘉丽在极其困难的时候不得不回到塔拉寻找熟悉的庇护所一样。再坚强的她也需要一个温暖的港湾。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是不能留下来的,斯佳丽也是,即使她最终意识到瑞德是她的最爱,她对艾希礼的爱不是真爱。性格太相似的两个人,注定在一起是痛苦的。媚兰死了,从小看着她长大的嬷嬷失望地回到了塔拉。现在瑞德走了,艾希礼也失去了她,她痛苦地想:“在这个世界上,你真的认识什么人吗?”她想回到塔拉,她的家乡,因为这是她唯一没有失去的东西。她又一次用上了在无数艰难时刻帮助她度过危机的自愈术——明天再考虑吧,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是全文的结尾。根据现在流行的小说,我自然怀疑作者是否有意留下这样的结局,作为日后写续集的伏笔。目前热门续集《斯佳丽》由美国作家亚历山德拉·里普利于1991出版。大致内容是斯佳丽和瑞特和好如初,生活美满,为《乱世佳人》写下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当然,续集的推出也深受读者欢迎,人人向往美好。但我们能把这份爱看做读者对原著深爱的延续吗?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拒绝成为《乱世佳人》的续集,因为她认为这部电影太完美了,就像断臂的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