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个方面写出读《风在颤抖》的感受?
正是因为我的病,这两天我一直住在我妈家。那里没有电脑,所以我有机会看小说。前几天刚看完林语堂的《朱门》,是他的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中的一部是《颤栗的风》,有“北京的云”之称。我没有读《北京的云》的原因是这本书字数太多。但我知道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不然我也不会拍系列了。另外,我认识的一个女朋友给她的女儿取名木兰,因为她喜欢姚木兰,所以我以后会读这本引人入胜的小说。最近看了《风在颤抖》,印象颇深。我把它记下来了。
1.《朱门》和《颤栗的风》两部小说中都有对爱情的描写。每次看到这样一段话,总想离开过去。因为羡慕嫉妒,我也希望爱人能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渴望他用爱抚摸自己的额头...但是这些现在在哪里?
2.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主角从北平到上海,再到汉口,在那里经历了战争,看到了因为战争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的难民,从其他难民那里听到了越来越多悲惨的事情。是战争让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和土地,一些原本还很富裕的家庭也在一瞬间失去了一切;一位母亲在逃生途中,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船上太拥挤而被抛入汹涌的河水中...作者还描述了当时日军的残暴,以及当时日军是如何屠杀中国人民的。他们把婴儿抛向空中,然后用刺刀接住;他们强奸妇女,然后用刺刀捅她们的下体,这一幕实际上迫使妇女的丈夫观看...那些是多么痛苦啊!作者说当时的日军连大猩猩都不如。写这一段的时候,想起了在书上看到的那一段。我觉得很难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苦难。我很高兴生活在和平年代。
3.书中有一小段提到湖北人,说他们是“狡猾的湖北人”,用“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人”来解释。也有人说喜欢站在高处看过往船只被汹涌的河水掀翻,并以此为乐。不知道湖北的读者看到这篇短文会有什么感受。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里面劫匪用的是河南话,引起无数网友声讨,就是有侮辱河南人的名声。
4.书中对抗战队伍的描述,一个是人民的游击队组织,另一个是蒋介石的军队。当然,当主人公看到蒋介石的画像时,他钦佩地说:“那是我们的领袖。我听说他拒绝了日本的和谈建议。.....我们的人民从未见过这样的政府,如此关心战争受害者的福利。”它还描述了蒋夫人在空袭后总是去外面帮助难民,寻找失去父母的孤儿来帮助他们。小时候学的历史,一听到国民党和蒋介石,总是把我和一些不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他们好像是很可怕的人,懒散散漫的败兵,歪戴着帽子,路过村民家就进去抢东西,举止粗鲁,骂骂咧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这种印象逐渐改变。
抗战时期,蒋介石不想做亡国奴,所以拼了命。内战只是两个政权之间的对抗,他们为整个国家的主权而战。或许* * *产党更贴近百姓,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才会赢。而蒋介石逃到台湾省,他一定很不安吧?因为两个不相容的政权,台湾省和大陆之间这么多年一直有隔阂。随着老一辈的逐渐离去,新的年轻人似乎对祖国统一没有强烈的渴望。他们没有落叶归根的感觉,因为他们生在台湾省,长在台湾省,对大陆不太了解。
我无法想象如果国民党打赢了内战,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历史书上会怎么写,影视里描述历史会是什么样子。
我跟父亲谈这个的时候,他反驳了我。他是老党员,不怎么喜欢蒋介石。
下面说说“朱门”和“风在颤抖”的感受。前者描写的是新疆回归,比抗日战争还早。当我第一次读那本书时,它并没有很吸引我。我只是想知道主角最后的命运。后来,我慢慢看了进去。但是,我并不认同书中对爱情的描述。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恋人,但是因为意外,女方为了保护朋友和爱人,被抓了起来,死了。之前描述的两个人多好,但是过了三四个月,男的就和别人在一起了,暗示他们可能结合了。
在惊恐的风中,看着两个恋人之间的误会,我真的很担心他们。为什么人每次生气都不把话说完?以至于我认为男人的善变感情已经抛弃了自己。我没见过他们组合的段落。也许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更能吸引读者。
之前看过他写的《红牡丹》,也不错。里面好像没有战争,看了很久也记不清剧情了。语言风格有些相似。
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风趣,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刚买了一本《生活就是这样》放在床头。睡觉前总要看一下。
时间不早了,我准备就此打住,却发现还没写题目。每次日志都不知道写什么话题。头疼。看完就叫《风在颤抖》吧。很简单很简单。这是你自己的笔记吗?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