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继冉阿让之后,我又体会到了一个人(列文 )思想变化的轧迹,并想到了《我的大学》中的“高尔基”,继而想起《家》中的人们。当然,也忘不了自已与周围现实里的人。
生活需要目标,而不必让它多么远大,多么明确,否则我们只会徒增烦恼,因为失望的感觉会时时纠缠着我们。有句话说:“世界上笨人最幸福”,也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分“聪明”,那样反而使自已活得很累。虽然有人在报上著文,说现在“活得累”,必竟比“文革”时“无事可干”的好,要达到“活得自由”,这个阶段是必经的,也是有益的,但是,他说的是社会生活,陈述的理由对于思想领域,也许就无可取之处了。
安娜为了爱情,自私地选择自杀“惩罚”别人,在绝望中熄灭了她的蜡烛,留给人们的只有思考与惋惜。美丽与知识作为爱情的基础当然不错,可驱除不了自私,也是得不到永恒的。如果肯定爱情是自私的,那也限于对心的占有,而不应该干涉个人的人身自由,因为爱情首先是心灵上的平等,不应为爱情彼此约束到放弃自由的地步。我希望双方真诚地相爱,无论何时,也不论相距多么遥远,心与心都能相帖。我们手中***同牵着一根相思线的两端,那么,彼此飞得再远,也能实现心灵间的对话。相互说一句“我想你”,也就足够了。厮守是热恋时的表现,可必竟最多的时间不是在热恋,却需要热恋时的情感。总之,我相信,彼此自由的两个人,完全可以维持、发展爱情。愿天下所有痴情人多一份奉献的爱心,少一点爱情的私心吧。
1994年11月22日 安娜、列文、伏伦斯基与陶丽、吉蒂等人都值得玩味。这本书也许对我现在是及时的,对我的将来也会有益的,必竟谁也脱不开一个情字。 1997年1月19日重抄 还有一篇读名著总是不会白读,我是相信这个的。能够被一代代人追捧,奉为经典的作品,必定有其特别之处。只不过很多名著,因为翻译或者种种问题,我都没看进去。看来还是要塌下心来,好好看一些。 这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在一些场景里,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因为心理变化折射出的语言和行动的变化,描写的及其生动细腻,可能是我看过小说里最细腻的。以至于有些极其微妙的东西,因为文字或者文化的隔阂,我都不能完全心领神会。可能恰是靠这种刻画,人物的形象才能那么生动鲜明。 开始读安娜出轨,和弗隆斯基一起生活的时候,我就开始设想了好多可能的结果,看到他们感情出现危机之后,我依旧在按照我对安娜性格的想象来设计她后来可能的结局。我想过,她可能会离开弗隆斯基,可能会转向别人,然后逐渐沦落;想过她可能会调整自己,努力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来填补弗隆斯基的冷落带给她的空虚;想象过她可能会抛下爱情,独自带着她的孩子顽强地生活下去;还想过她自己去经营一份产业,变成一位女强人,然后弗隆斯基后悔之后,再回来找她,然后通过百般努力争取到和她丈夫的离婚,最后过上童话结局一样的生活……我的设想,当然是基于我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我错了,错就错在我不了解俄国那个时候的社会体制,那个贵族阶级的生活,以及在那个时代那个阶级中作为一个妇女,自己所能掌控命运的程度。当然,还有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作者本身所决定的人物的命运。 所以,当我看到安娜面向火车准备跳的时候,我还以为她会在最后关头控制住自己,然后冲到弗隆斯基的母亲家里……直到看到后面火车上,那些人聊天的场景,我才知道安娜到底还是屈服了,屈服于当时的社会,屈服于命运。尽管不准确,还是想到我国的一个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宁可怀揣着自己强烈的爱情死去,也不愿意生活在被自己爱人冷落甚至让自己感到屈辱的情况下,苟且地委曲求全。她痛苦的死去,甚至只是为了惩罚他对她的冷漠。 安娜让我想起了在《肖申克的救赎》里,red对andy发出的感慨:"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有些鸟的羽毛太光泽了,以至于他们注定不能被囚于笼中) 安娜被作者描绘的太过完美了,以至于似乎很难让这个形象活得很久。安娜那么勇敢、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注定不被囚禁在笼中。然而,那个时代对于贵族阶级的妇女,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她又怎能挣脱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美丽和光泽,在最辉煌的时候消逝,也许是对这个美丽和光泽最好的祭奠——这样一个充满光泽的鲜活形象,永远的留在她周围人的心中,而这中带着莫大遗憾的美,更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爱情,太热烈了,容易将人焚毁,我是相信的。真正生活,也许还是要细水长流吧。 这又印证了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用情花对爱情的比喻:“花总是美丽的,可是去摘不免被刺伤,等到果实呢,就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了,有的酸,有的苦,有的甚至还有剧毒,极少有甜的……” 但是,我相信,安娜如果生活在这个时代,一定可以追求到她所渴望的那种生活。只不过,她对感情的要求那么高,做她的爱人也一定很辛苦,不知道是不是有男人可以满足她对感情持续的高标准、严要求。爱情是热烈的、灿烂的、美好的,可是还要有更多的平庸和琐碎需要爱人们面对,那又是比作出选择的勇气还要难上百倍的智慧和毅力了。 阖卷长思,我不禁在想,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不是就像飞蛾对火的向往呢,也许明知会粉身碎骨,还要奋不顾身呢?反过来,如果相爱的人在一起,越来越因为激情的消退和日常的琐碎而开始相互埋怨甚至像安娜最后和弗隆斯基相互折磨的时候,到底该怎样活下去才是更好的选择?难道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只是像张爱玲所说,是一件华丽的袍子,里面却生满了虱子? 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在一个快要干涸的小水洼里,靠着相互的唾沫湿润呼吸,可是难道这样就是相爱的人的追求么?按庄子的想法,这样在水洼里苦苦挣扎,不如“相忘于江湖”——各自畅游在江里湖里。 可是——这样真就能够做到相忘么? 人生总有想不清楚的问题,还没算最后小说里列文——估计也就是作者托尔斯泰自己对“我是谁”“我在哪儿”“要做什么”这几个人类***同迷惑的问题的思考,我估计想是想不清楚的。 学习阿甘么?听天由命吧。学老子吧,顺其自然吧。学庄子吧,逍遥游吧。学孔子么?知其不可而为之? 人生,又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了吧。还是多读读书吧…… 我自己本身没看过,嫌他太长太啰嗦了。所以到网上找了一下读后感,你可以参考一下,你想要知道更详细的,你也可以到豆瓣网上去看看书评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