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巷作品评价
《三家巷》作为十七年文学中一部独特的作品,故事发生在“五四”后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家族历史可追溯到清末),而《奋斗》则描述了大革命失败后广州郊区镇南村农民和农场工人的生活。和《红旗谱》一样,都是关于“革命”的起源和过程的描写(即作者所说的,展现“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但也有不同于其他小说的特点。他选择了侧面描写重大历史事件的角度。五四运动、五卅惨案、省港大罢工、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都没有成为中心情节,只是作为背景,在小说中形成了特定的时代氛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物参加革命斗争并不被设定为描写的重点(周冰参加广州起义应该说是一个“例外”)。三家巷几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和复杂的亲子关系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线索;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编年史式的公婆家庭叙事”。周、陈、何属于不同的阶级(手工业工人、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地主),对时局和政治有不同的立场和反应。但他们是近邻。周琛和他的妻子都是姐夫的亲戚,孩子和同学。书中详细描述了基于人情、事务、利益等复杂纠葛的城市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另一个特点是人物的塑造。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不是偶然革命者的作家形象,而是周冰、谭文雄、陈雯婷等性格复杂的人物。
这两个“特点”是对60年代小说评价的差异,也是小说内部结构性矛盾的“根源”。在小说评论界看来,注重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和亲友爱人之间的纠葛,关注社会风俗,细致描写周冰和陈雯婷的行为和情绪状态,是冲淡革命气氛,粉饰阶级斗争残酷激烈现实的生活风俗画。甚至为这两部小说辩护的评论家也会指出,这种描写方式克制了“整体”阶级斗争的局面和表象,作家对周冰的软弱的“批判”不够,对他与众多女性关系的描写“格调不高”。这里涉及的是“革命小说”与旧“言情小说”的关系。从晚清到近代,“革命”和“爱情”一直是小说的基本模式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革命”的崇高和纯粹特征以及现代“言情小说”的抛弃,作家们对这一问题更加谨慎。欧阳山多少离开了这个严格的限制。“革命加爱情”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类型,“才子佳人”这种传统言情小说的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在他的小说中也时常泄露。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一些批评家会把这种对“三坊”和“艰苦奋斗”的表述视为对旧的审美情调和气息的不健康迷恋。60年代围绕这些小说的论争,如果从小说类型的层面来看,提出了“言情小说”在当代的合法性和可能性问题。当然,《三条巷子》的作者是想认真描写的,也明白“才子佳人”及其爱情在现代革命小说中不应该占据太多的篇幅,也不应该具有独立的性质——只能作为“革命”的正面或负面证明而存在。而爱情纠葛的细腻曲折,加上中国言情小说“传统”提供的艺术体验,显然成为写作中更具吸引力的因素,令作者着迷。具体描述的结果有时会衬托出所描述的“革命”的干涩和简单。在确立表现对象、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上的犹豫不决,导致了小说(尤其是《三家巷》)结构上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