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余震到底要持续多长时间?

不一定,汶川8.0级地震后,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应急观测第二阶段任务从2008年7月9日开始至12月30日结束。该时段内每周进行两次(约每3~4天一次)往返重复测量,***完成51期监测任务,目的是监视断层在特大地震发生后一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内的活动情况,为强余震的预测提供前兆依据。图4是汶川地震后第二阶段观测资料变化曲线图。表2是双河跨断层短水准在汶川地震后第二阶段监测时段出现的异常及对应的4.5级以上中强地震情况。分析表2和图4可得出如下结论:(1)汶川8.0级地震后,在余震区每次发生4.5级以上中强余震前,双河短水准应急观测变化曲线均会出现异常。异常持续时间与地震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异常持续时间长,震级就大,反之持续时间短则震级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在主震后50~180天时间内,异常持续3~4天发生的地震在4.5~4.9级间,而5.0级以上地震则大多发生在异常持续6~14天时间内(2)一般情况下出现异常后均有4.5级以上地震发生,如果出现异常却没有发生4.5级以上地震,那么之后将连续发生多次4~4.4级地震(3)异常表现形式大多为曲线维持在一定量级上作蠕动变化。强震发生后,每期跨断层观测资料理论上都应监测到断层的即时活动性或因气象、误差等产生的变化,而当断层蠕滑活动时,传递到地表监测的信息为观测值无正常的活动变化,当这种正常的变化连续消失时,即判定为蠕滑(4)异常特征与余震的准确地点相关性不太好。根据异常特征判定准确的发震地点比较困难,但大多能判定余震区将发生中强震。发震地点的不确定性为汶川8.0级强余震的预报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4 结论与认识4.1 结论双河跨断层短水准测点较好地反映了汶川8.0级强震发生后断层的垂直形变活动特征,描述了余震区发生中强余震前跨断层短水准资料的异常特性(1)第一阶段定点连续观测与第二阶段应急流动观测成果均反映出:在汶川主震的中强余震发生前观测资料出现了明显且直观的异常,异常表现形态大多为观测曲线日变消失(连续定点观测)或蠕动变化(流动应急观测),表明在主震发生后45天内,断层破日变后伴生中强余震,主震发生后50~180天时间段内断层垂直活动停止滑动后伴生中强余震,且断层的垂直活动停滞时间与震级有一定的联系(2)两种观测方式均反映出跨断层垂直形变异常特征与中强余震的发生地点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其它方法来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和研究。_(3)随着汶川地震的余震逐步衰减,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表现出来的异常形态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定点形变观测在震后一个半月内具有较好的前兆预测意义,其预测概率为0.69;应急观测(7天/2周期)在主震后50~180天内具有较好的前兆预测意义,其预测概率为0.56;强震发生半年后,主震区余震逐渐减少,跨断层垂直形变观测曲线则逐步恢复到正常的断层活动形态,但震时产生的永久性形变仍然继续存在(这里的正常年变只是相对震前的年变化形态而言)。4.2 认识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强余震的发生与断裂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次强震发生后,震中能量的释放触动了断层的滑动。它和余震是一种***生现象,是大震之后应力调整过程中的两种应变释放形式(刘玉权等,1988;李杰,赵金花,2001)跨断裂地形变测量结果反映地面断层活动特征。可以设想它是由断裂深处首先破裂面向上传播的结果,即断裂活动是地震的续发现象。汶川8.0级强震后,强大的能量致使距震中42 km的处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尾端的双河断层产生7.76 mm的同震变化,其上盘明显下降,但该处断层没有产生破裂,且与震中位置不在同一破裂段上。双河断层受力方式的差异致使其与逆冲型强震的断层活动形态不同。强震破裂段的逆冲力传递到该处转变为拉张力,迫使断层在瞬间产生张性变化。随着余震逐步衰减,断层也随之调整,断层在调整过程中会以余震的形式释放能量,在主震区附近发生余震前,断裂深部的能量逐渐传播,到达双河场地时即表现为一定时间段的蠕滑,蠕滑后即释放能量,此时发生一系列中强余震。而随着余震逐步衰减,该场地表现出的异常也相对减弱,直至逐步恢复到震前的年变化形态,完成了强震引发断层的调整活动过程。来源:地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