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上的夕阳
小时候特别喜欢牛,很羡慕村里的朋友能骑着牛悠闲地吃草。后来我家和几个邻居终于养了一头大水牛。我记得那头牛浑身长满了亮灰黑色的毛,体格健壮,尤其是长着一对半圆形的犄角。根粗壮而结实,向四角逐渐变细,呈优美的弧线,充满力量。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大人们围着它指指点点,认为有了这头牛的帮助,以后的收成会越来越好。其实最兴奋的是我,想象自己骑着牛。村里的朋友应该反过来羡慕我吗?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一直把大庄(我当时给它起的名字)当做最好的朋友和伙伴。暑假的每个早晨,太阳刚刚露出半张脸,我就已经骑着大马出去吃草了。那时候我才十几岁,要爬到大壮背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作为大壮的好朋友,我当然没必要这么辛苦。我只是拍了拍大壮的头,大壮立刻会意地低下了头。我双手抓住大壮的角,蹲在他的头上。他昂着头,我平稳的骑在他背上,感觉很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朋友,我肯定要找到草最新鲜最丰富的地方。田野里的空气充满了庄稼和野花野草混合的独特味道。清澈的河水像一条丝带缠绕在满眼的绿色中。叶儿草地上的露珠被初升的太阳照得晶莹剔透,微风不时轻轻抚过我的脸颊。我悠闲的坐在牛背上,听着吃草的声音,心情愉悦。不知不觉已是日上三竿,这时我看到牛背上凹陷的“窝”已经完全鼓了起来。我就知道大壮已经吃够了,我该回家安慰一下饿肚子了。
作为一个责任重大的大人物,生活不可能总是这么悠闲,尤其是农忙的时候。大庄承担着四五户人家五六十亩地的艰巨任务。无论是用犁头犁地,还是收割时拉车打地,大壮一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为庄稼人的生存奉献着自己的血汗。有一年收麦子的时候,大壮拖着沉重的石头,整天干活。最后一次麦收后,已是黄昏。大壮被拉到一边休息,站在麦田边上,一抹夕阳照在他疲惫的身上。看着它,他累得直喘气。我忍不住抚弄他的头。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壮的眼睛一瞬间就亮了。那一刻,我似乎比以前更明白了。
时间在变,但昨天已经过去。如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曾经作为农业生产支柱的奶牛逐渐失去了地位。大多数庄稼人不再需要奶牛为他们辛苦劳作。人类自古以来就放弃了对人类的原始功能,转而开发牛的其他价值。不知道是他们的幸运,还是他们的悲哀。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牛帮助劳动人民分担了大量繁重的生产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人们对牛怀有极大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人类与牛的友谊比其他动物更为深远。在古代,不仅劳动人民尊重和爱护牛,统治者也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对牛的保护。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周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都禁止杀牛。《礼记》记载,西周时规定“诸侯不可无故杀牛”,连诸侯都不允许随意杀牛,何况普通百姓;其他几个朝代也对杀牛者施以刑罚、苦役、杖责等规定。最狠的是汉朝,据说当时法律规定杀牛者要偿命。
千百年来,正是由于牛对中国人民的特殊贡献,以及牛在劳动人民心中的至高地位,才在中国诞生了丰富多彩的与牛有关的习俗和文化。“鞭打春牛”是一种起源最早、流传最广、流传时间最长的习俗文化。李周有记载,盛行于唐代,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元稹在《春生》诗中说:“鞭牛郡门外,争地覆春蚕。”康熙《岁时济南府志》记载:“立春前一日,府领百姓,带着春牛和神,在东郊迎春。做个五香菜,俗称春菜,喝春酒,簪春花。村里的人和商人打扮成渔民和农民,结彩是春楼,而城里的孩子,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戴着鬼面,来回跳舞,这也是古人家乡傩的遗留。立春日,官员各有五颜六色的仗打,打本地牛者三,谓之鞭笞春,以示劝农之意。”虽然各地“鞭春牛”的形式不尽相同,但用这种习俗来祈求春天,希望一年丰收,意义是一样的。浙江衢州"九华开春"是以牛文化和祭祀春神句芒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性,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南,有一个流行的汉族习俗“发牛赚钱”。一头牛是几户人共用的,算是亲戚。一旦牛的所有权变更为他人,它的“亲戚”关系也就到此为止了。在我的家乡,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由于黄河夺淮,数百年来洪水频繁,持续不断。康熙年间,时任朝廷首席河道官的于成龙报请朝廷批准,铸造十六头铁水牛作为镇水兽。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由张复彭敖等人铸于高梁涧,牛肩筋上铸有杨雯文字铭文:“只藏金克木之龙,水龟蛇国产,铸犀牛为镇饮,淮阳。洪泽湖周围的堤防上的所有危险工程都应该被打破,以保护沿湖数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不仅人们用牛来祈求幸福和美好的愿望,文人也通过牛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愿望。唐代画家乌牛图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纸本画。画中的五头牛低头,或向前看或向后看,或走或留,各有不同的样子和姿态。作者用五头牛的含义指代他的五个兄弟,并借用牛的性格来表达爱国和忠于君主的真情。宋代诗人李纲在《病牛》诗中写道:“耕千亩,箱千箱,累死谁再受伤?但众生皆饱,不惜卧阳。”既揭示了牛人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质,又表达了作为宰相,据理抗金,收复失地,却被投降派的汉奸贬谪,内心的愤怒被压抑。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也写过《耕牛》:“晨耕草,晚耕水;耕晒,黄昏连月亮都出来;既然没有毛利,那就有几千箱真货;我在看天上的星星,空名不止一个。”和李刚的病牛差不多。它是现代作家臧克家的《老牛》中说的“一片片不毛之地,水和泥,犁地和行走的东西;老牛也能解决荣耀问题,恨不得抽自己一鞭子。”这是非常鼓舞人心和积极的。
牛与道教文化的密切联系,给牛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老子获得了无限大道,站在宇宙的长河中,超越时空,他要去完成他的神圣使命。阴,驻守函谷关的关岭,似乎有了感应,静立在关楼里,翘首以盼,看着天空像紫气从东方滚滚而来,老子骑着青牛向西,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圣人有意为世人留下不朽的经典。简而言之,青牛带来了老子,阴与圣人的交汇,成就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经典《道德经》。作为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有无数的选择。为什么他只用青牛做坐骑?拥有无上智慧的老子,当然不是随便选的,一定有深刻的道理。牛性情温和,忠厚善良,吃苦耐劳,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甘当天梯,跟在别人后面。这不正是《道德经》中思想的最好体现吗?牛的精神和品质与道是和谐的,牛的一生就是做事求证道的一生。
路是永恒的,牛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