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晓风小说《教室》的质疑
张晓风,笔名晓峰、桑科、艾可,是著名的第三代散文家。1941,浙江金华人,江苏铜山人。八岁后赴台湾省,毕业于台湾省东吴大学,在该校和香港浸会学院任教。他现在是台湾省阳明医学院的教授。她笃信宗教,热爱创作。小说、散文、戏剧有三四十种,一版再版,翻译成各种语言。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作品入选1977台湾省十大散文作家作品选。编辑说“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旧的,现代的,她非常人性化。”余光中曾称他的文章“刚柔并济”,被列为“第三代著名散文家”。有人称之为“笔如骄阳之热,霜雪无邪,文如寒梅之香,言如敲冰。”受到高度评价。曾获吴三连、中山市全国文学艺术奖,并当选十大杰出女青年。
创造过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段落。第一段以她发表于1966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尽头》为标志。她用一个聪明天真的女孩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一尘不染的潺潺小溪。第二段,像一条小溪冲向惊涛骇浪、爱恨交织、空浊浪的湖泊,以散文集《怀古石》(1977)、《走下红地毯之后》(1979)到《你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第二段时间比较长,重生缘(1982)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段的延伸,到我在这里(1984),从你美丽的分水岭(1988)和翡翠思维(1990)。这里先做个假设。如果说张晓风的散文创作止步于第二段,虽然她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是从普通女作家狭隘局促的世界中突围而出的,但她毕竟不是一个有着巨大原创光辉的散文大师。张晓风散文艺术的独创性在于第二段,尤其是《既然来了》的第三段。只有这第三段宣告了一个散文大师的诞生和完成,他的目的是生命和创造力的生成,以及对存在本体论的诗意阐释。对生命和存在本体的诗意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对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贡献。她走上这种诗意的方式来解释生命和存在的本体论,有一个从不完全意识到完全意识,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但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张晓风,江苏铜山人,浙江金华人。八岁后,她去了台湾,从台湾省的东吴大学毕业,在那里和其他地方教书。她现在是台湾阳明医学院的教授。她笃信宗教,热爱创作。有三四十篇小说、散文、戏剧,一版再版,翻译成各种语言。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1977作品入选台湾省十大散文作家作品选。编辑说“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是思乡的,是现代的,极其人性化”。早在1977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评论界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作家”,评价她“如太阳般炽热,如霜雪般纯净”。每一篇文章都有冷梅的芬芳,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是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她的第四部散文集《你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手腕上有风暴的“滴水之笔”。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段落。第一段以她发表于1966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尽头》为标志。她用一个聪明天真的女孩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一尘不染的潺潺小溪。第二段,像一条小溪冲向惊涛骇浪、爱恨交织、空浊浪的湖泊,以散文集《怀古石》(1977)、《走下红地毯之后》(1979)到《你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第二段时间比较长,重生缘(1982)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段的延伸,到我在这里(1984),从你美丽的分水岭(1988)和翡翠思维(1990)。这里先做个假设。如果说张晓风的散文创作止步于第二段,虽然她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是从普通女作家狭隘局促的世界中突围而出的,但她毕竟不是一个有着巨大原创光辉的散文大师。张晓风散文艺术的独创性在于第二段,尤其是《既然来了》的第三段。只有这第三段宣告了一个散文大师的诞生和完成,他的目的是生命和创造力的生成,以及对存在本体论的诗意阐释。对生命和存在本体的诗意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对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贡献。她走上了这种诗意的方式来解释生命和存在的本体,从不完全有意识到完全有意识,永无止境。
主要工作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一句善良的话,两个春天的规矩,林中杂念,只因青春,星之约,玉之思,误,不知他是否已走回头路,传说中的宝石,生活中的什么和什么,还有人生。还有他的小陶碗,我有一根雨棍,一双小鞋,一只玉羊,一个故事,一座山的昙花,你的剪影很美,行道树和一些人<我喜欢>,《山石间的生活》。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爱人,有情世界,血笛,你的侧影太美了,你还没有爱过,我在这里,我知道你是谁,走过红毯后,武陵人,花的音符,菲菲。画爱情,给你盈盈,千里乡音,黑纱,深秋之恋,乡愁石,姨妈只能说一个字,诗,晴和我,与爱同行,蜜糖,小枫的小说,张晓风的选择。除了他的作品,66岁的张晓风已经在大学任教超过30年,并于去年6月退休。目前仍在阳明大学教授“中西文学中的生与死”两门课程。她告诉记者,这是实现了一个夙愿。自从1975年她从中文系教授转为医学院教授后,她就有意识地对医学生的人文方向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张晓风感慨地说,很多人都思考过疾病和人生。这次经历之后,她自觉面对死亡最重要的三句话,就是对身边的人说:“谢谢,对不起,我爱你。”张晓风,江苏铜山人,写剧本、散文、随笔,当选台湾省十大杰出女青年。著名作家余光中称赞张晓风是一支“既漂亮又豪华的智能笔”。“这支笔既能描写景物,又能叙述事物,还能传达人的思想。提拔是豪迈,打压是细腻”。近年来,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呼吁温。
灵魂的故乡
昨天17,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张晓风踏上了鼓浪屿。她说,她和另外两位女诗人是代表席慕蓉等台湾省女诗人来参加2007鼓浪屿诗歌节的。关于女性与诗歌记者:本次诗歌节的主题是“女性与诗歌”。作为一个有几十年诗歌经验的女诗人,你的女性身份对写诗有什么影响?张晓风:女性在语言方面有天然优势。女性更愿意使用语言,比如和人聊天,善于用语言表达感情,这对写诗很有帮助。现在的年轻女性不爱用语言,连“是”这样的词都懒。他们更喜欢用视觉,比如长时间盯着电脑或者电视,电视的语言很差。事实上,经常使用语言对写诗很有帮助。记者:写诗往往受年龄限制,但你还在写诗。你是如何保持创造力的?张晓风:我认为诗歌可以持续一生。我一直在写。保持写诗的能力有两点。一个是有话要说,对事物的观察要用心,一个是有文字表达能力,瞬间把经验串起来,迅速下结论。记者对林语堂的研究:林语堂曾经住在你脚下的这个岛上,廖家别墅离你不远。作为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会成员,如何纪念这位文学大师?张晓风:除了讨论林语堂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从更多的细微之处入手,让大家真正感受林语堂。比如,为了感受林语堂小时候在漳州的平静生活,我们在清明节组织了一次润饼晚会(润饼就是春卷,记者注),大家一起动手做蛋糕。后来我们特意派人去漳州了解了几种润饼的方法,等回到台湾省再给大家介绍。记者: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位文学大师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张晓风:幽默!他的幽默在那种环境下是孤独的,似乎不太合适。其实在我看来,越是困难的时候,越应该幽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是盟军的领导人。他说:“酒店不关门我是不会走的。”意思是只有失败了才退出。你看,他的幽默会让你在失败中不气馁。人不应该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这对创作和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
关于家乡
记者:看人生经历总有一种流浪的感觉。我听说你出生在去抗日战争的路上。能说说你去台湾省之前的经历吗?张晓风:我的祖籍是江苏徐州,出生地是浙江金华。的确,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迁徙途中。我刚出生,对金华没有印象。但后来知道金华是李清照生活过的地方,觉得很荣幸。我和李清照在同一个城市。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诗,这也是一种缘分。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家搬到了重庆。其实对重庆没什么印象,因为那时候太年轻了。我后来真正记住的第一个城市是南京。这个城市我很多年都忘不了,直到现在。厦门还是给我台湾省的家的感觉。吃、住、行没有区别。真是太好了。记者:但是你的话让我感受到的不是沧桑而是从容。故乡和文字的存在是否给了你归属感?张晓风:我有漂泊的命运,却意外地在一个小岛上生活了很长时间。我的身体在台湾省长大,但我的心似乎与历史上的中国相连。无论我去南京还是Xi,我认为南京是我心中的故乡。好像李白、杜甫、李商隐这些文学先辈随时都会跑出来和你见面,所以他们不是在地理上而是在精神上和传统有联系。
温暖如春
台湾评论家称赞其“笔如烈日,霜雪无邪,文章寒梅香,字字敲冰。”是的,张晓风的文章应该是清澈灵动的,空灵温暖的,有着无法转开的深情,有着无法解除的浓浓爱意,有着远方看不尽的生,有着近处看不见的死。这是女人的世界。精致、细腻、优雅中夹杂着对短暂人生的淡淡遗憾和对看透世事却不失自信和热情的坚持。站在地毯另一端的即将成为新娘的女子,满心幸福,甜蜜无限;那个穿着妈妈的羽衣为孩子认真读牛郎织女故事的女人,那么愿意做一个不忍飞走的仙女,宁愿让洁白柔软的羽衣羽化成箱底永恒的传说;女人的爱情观是“满心满足地和她‘生活’在一起”,直到头发变得银发娇嫩,还在互相关心的泡沫里坚守着她。无限纤细的感情从张晓风的笔下流出,静静地汇成一条流动的河流,荡起一片温暖的碧波。偶尔沉浸在这美丽的河流里,也过不去。直到那些古老的文字变得活泼跳跃,直到那些微小的感情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那根弦,组成了另一种风格的山水间,你才湿漉漉地从河边走回岸边,忍不住一步一回头。说到这里,张晓风是在用一种“女人的眼光”来谈论小事和世界,却有一种天然的诗风,一种在字里行间飘动和徘徊的女人的诗风。这并不是说张晓风的写作是“小女性文学”,但她在女人味的极致上还是有点奔放的。主要是女人味,夹杂着浓浓,张晓风确实懂得并且能够自如运用刚柔相济。“我上了山,穿越了空间,平的空间,直的空间”,很淡然的穿越历史;“树在那里,山在那里,地在那里,岁月在那里,我在那里”很随意的忽略了时间;“而在茫茫旷野,古今中外,芸芸众生的平凡面孔中,我是谁,我是谁?”我很容易就看到了自己。这样,张晓风的散文中就有了太多的哲理。它们就像一股暗流,默默地滋润着张晓风的写作大地。只要有一个小裂口,这股清泉就会汹涌而出。这个春天承载的不仅仅是现代的沉思,还有遥远的思念。在越来越多的现代文字中,很少看到五千年的痕迹。是离奇的现代淹没了古典的浪漫,还是历史悠久的古书放逐了现代的直接?可能没人知道。然而,张晓风的写作自然动摇了这个时代写作中几乎绝迹的古典情怀。她对中国的古典艺术和美学有很好的了解,结合对民族礼仪、文化习俗、大地山川之美的理解和探索,以及精妙的文笔,使她的文章有一种美的芬芳。“我愿意像那片枫叶,在晨风中开放我纯净的浅蓝,在夕阳中燃烧我炽热的鲜红”;“红叶诗意地挂满山,是多么美丽的悲哀啊!”;“想象一朵小白花在你的坟前绽放,透明而苍白,在雨中微弱地啜泣。”;“她用扁担挑了两筐花”;“风今天在阅读你的满发,你穿着风衣走在永恒的风中。”你看了多少风景?这些意境中有多少文字传播着自己原本就有的却被时间冲淡的光彩?这个“用一生的时间酝酿自己的定力,只等那一刹的倾泻”的现代女性,在自己的日子里,讲述着一个个漫长而无尽的故事,有英雄美人,有酒骑士,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真诚理解。此时,我不禁想起了三毛,一个同样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激情女人,但她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也许女人天生就有一颗自由的心和完美的爱,有才华的女人需要这些来浸润她们的内心,让有一天当她们的脸老了,没有了岁月沉淀的美丽,只剩下银发和皱纹。幸运的是,张晓风什么都有。所以,时间只会让她更加婀娜出众,更加散发出沉淀后自己文字的质朴深度和光彩。也许张晓风的话不会在呼唤激情的年代燃烧。她的东西不一定能温暖每一个渴望热情的人,但一定会温暖自己和她所爱的一切,也会在寒冷的夜晚温暖我。如果有一天你累了,站在刺骨寒风吹来的人生寒夜,不妨看看她的文字取暖。或者刘墉早就想到,杨柳岸对外面的晓风残月另有感觉。杨柳岸,微风在我怀里,温暖如春。
诗意的心不老
张晓风是一位拥有广泛读者的散文家和诗人,现年66岁。两年前,她生了一场大病。但她一踏上美丽的鼓浪屿,就忍不住迸发出诗歌。“我想好好看看,认真地为她写一两首诗。”她不顾旅途劳累,在酒店稍作休息,参观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参观中,她连连称赞:“一架古琴,是一首美丽的诗。”在和清代家具博物馆,张晓风对传统的红色地砖情有独钟。“这种两尺砖和台湾省的一模一样,可惜现代人整洁漂亮,大多用现代地砖,很不屑。其实在农村民居的院子里铺这种传统地砖,既醒目又舒服。”她感慨道,只有我们这些受诗歌影响的人才会有这种过时而浪漫的想法。她是台北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听说岛上有林语堂的“新娘房”,恨不得马上去参观。这个时候酒会就要开始了,时间不允许。张晓风遗憾地说:“我真想看看一代宗师的婚姻是在什么情况下结的。”看到记者手里拿着一本刚从岛内晓峰书店买来的书,张晓风想起了什么,说:“两三年前,我去福州逛晓峰书店,有人送了我一把椅子,很漂亮。我走的时候忘记带了,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次,我约了厦大的徐雪先生,请他委托人把椅子带给我。这次,我要把它带回台湾省。”
编后记
张晓风:有着传统教养的现代女性在说话——《从你美丽的分水岭》后记张晓风是20世纪台湾文坛上的重要作家,在散文和剧本创作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就散文创作而言,她的散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自1966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尽头》以来,张晓风已出版近20本散文集。这些作品情感真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文笔清爽。凭借这些作品,张晓风在众多台湾散文作家中形成了独特的格局,成为一家。余光中也是散文作家,他非常欣赏张晓风的散文。她认为自己的散文是神韵、旷达、飘逸、华贵的,称赞张晓风有“腕上有风雷滴笔”。这支笔可以描绘风景,吟诵事物,传递人的故事。养的豪迈,抑的细腻,甚至温婉可人的时候也有点拘谨。”余光中的断言应该是最关键的。爱情和亲情是张晓风散文创作中始终关注的主题。第一首《萌芽诗》里的文章,从父母的亲情,到爱情,到孩子的亲情,再到友情和对事物的执着,各种各样的感情贯穿了我的一生,成为我快乐的源泉。作为一名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作家,张晓风对中国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乡愁石》第二辑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她对祖国大好河山反复回忆、想象、亲近后,充满感情的抒情文字。对于世间的种种现象,张晓风的散文中既有形而上的哲学沉思,也有形而上的体验。《给我一个解释》和《生活赋》中的文章大致反映了张晓风散文的这两个特点。因为他热爱自然,关心人性,能从自然和人性中启发他思考世界,反思人生,所以张晓风的散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哀叹人性的作品。第五辑《咏物诗》是对张晓风散文的集中分类,从中应该不难看出张晓风的“自然观”和“人性观”。
评价
她笃信宗教,热爱写作。小说、散文、戏剧三四十种,重印一次,翻译成各种文字。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1977作品入选台湾省十大散文作家作品选。编辑说“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是思乡的,是现代的,极其人性化”。余光中曾称他的文章“刚柔并济”,被列为“第三代著名散文家”。有人称之为“笔如骄阳之热,霜雪无邪,文如寒梅之香,言如敲冰。”受到高度评价。早在1977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评论界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作家”,评价她“如太阳般炽热,如霜雪般纯净”。每一篇文章都有冷梅的芬芳,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是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她的第四部散文集《你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手腕上有风暴的“滴水之笔”。
编辑第2段。中国美术学院研究馆员
基本信息
笔名:晓凤性别:女
出生日期:1939民族:汉族(1939.1-),女,曾任北京铝实验厂工人,北京种子农场农业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室胡风秘书,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室研究馆员。1998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所研究馆员。湖北蕲春人,高中文化。中国民主同盟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胡风。1957,高中毕业后因为父亲的冤案没有升入大学,然后在京郊的农场干了20年。胡风案平反后,于2月1981调入中国美术学院咨询室,担任胡风同志的秘书,协助其工作,整理其著作、文稿和资料。胡风去世后,他被调到我院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室。他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胡风手稿及相关资料,编辑出版胡风著作和研究资料,研究胡风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撰写相关传记和研究文章。
主要成就
出版、发表了有关胡风生平的传记、论文、研究资料和有关胡风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的散文等。,* * * 40万字左右。其中,台湾省叶强出版社出版专著《九死不悔》——胡凤川(20万字);收集、整理、编纂、注释、出版、发行大量胡风著作、手稿、书信、日记、佚文、佚译等。、* * *约20种(篇),最后整理整合《胡风全集》10卷,* * 550万字。主编,出版《胡风和我——胡风事件37人回忆》一书,66万字。收集整理了胡风的各种资料,包括手稿、日记、书信、照片、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章、报告、评论文章等,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并与国内外学者保持联系,开展学术交流;参与筹备并协助0989年5月06-5438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胡风文艺思想研讨会”的全部工作(我院为主办单位之一);参与筹备并协助现代文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文学基金会等单位于北京6月1993、上海9月1993举办的“胡风生平与文学之路图片展”的全部工作。他编辑和注释了胡陵的文学书信,编写了《胡风年表简编》,并撰写了《友谊五十年》、《酒泉相会》、《风雨》、《胡风与路翎》等散文。《胡风书信集》获得1985 -1990优秀图书奖。《胡风全集》编注获第五届全国图书奖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