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推荐一本类似《平凡的世界》的小说?
作者陈,
小说前五章描述了白鹿原社会群体的常态,从娶妻生子、种地到整修祠堂、兴办学校。整个白鹿原被带入了旧生活的常规,“弥漫着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从第六章开始,作者开始设置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政权更迭。白嘉轩说:“没有皇帝,我们以后怎么活?”朱先生为这个小组长(族长)起草了一份“村约”。似乎有了群体规范,稳定性就能得到保证。但这个“农村之约”跟不上外界的脚步,于是爆发了“农民事件”。虽然“讨薪农民”是一个群体对外的抗争,但这个事件中的每个人都为自己未来的命运埋下了种子。事件发生后,初级群体被隐藏在内部,主要是因为新生代在新的形势下成长起来,赵鹏、赵海、孝文、黑娃、白灵在与外部社会的接触中进一步社会化。从第十一章开始,作者设置了第二种情况:白腿乌鸦兵围城。在围攻事件中,白鹿原社会集团虽然整体上仍与外界抗争,但从个体抗争的不同方式上已经预示了集团的分化。然后出现了第三种情况:农民运动和国家的分裂。至此,该集团已分裂为三股势力:国民党、* * *产党和土匪。白嘉轩作为族长,为恢复集团的稳定不遗余力,却一直无能为力。然后是第四种情况:年份和瘟疫。第18章到第28章是这部小说最杰出的十章。大自然的参与加剧了社会变迁。完全成熟的年轻一代已经以自己的方式付诸行动,群体中的每个人,包括之前被置于幕后的女性,都在灾难的漩涡中漂浮。天灾过后,一片死寂,团创被卷入社会灾难的漩涡,才得以恢复。第五种情况是抗日战争。大概是因为西方没有沦陷,作家没有描写,而是用反讽的手法写了朱的开小差和的死。第六种情况是解放战争。后五章也很感人,尤其是卖壮丁,造反维和团。决定整个民族命运的大决战,自然也就决定了白鹿原社会群体的命运,每个人物都各归其位。不难看出结尾有一种悲剧的气氛,我觉得编剧这样写很巧妙。朱死了,黑娃死了,陆子霖疯了,白嘉轩残废了,陆下落不明。* * *奏响一曲挽歌,似乎在悼念老白鹿原的终结。
《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但它的现实主义不同于以往的革命现实主义。强调政治理念的革命现实主义,要求比生活更集中、更突出地反映所谓的“生活本质”,在人物塑造上倾向于类型化、两极化。这往往偏离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从而陷入政治图形叙事。《白鹿原》力图展现生活的原生态,揭示复杂社会中的文化属性和规律。它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将特定人物的命运与宏大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使历史呈现出某种混沌状态,具有生命的光环。
在具体创作中,陈大量借用了潜意识、非理性、魔法、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使情节更加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尤其是神奇的技术,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觉思维中也能找到。农村原始宗教的主客观相融、生与死的二元世界观,恰恰是巫术思想的温床。陈正是通过这种神奇的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世的界限,在人与鬼的冲突中展现了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了人性的悲剧和人生的苦难。同时,这种手法也给所描述的历史带来了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感,给读者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仿佛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托着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但《白鹿原》的现实主义与曾经风靡一时的“新现实主义”不同。新写实主义强调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的本来状态,展现现实的原生态,讲述关于本来面目的全部故事,达到“毛茸茸”的程度(见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白鹿原》不图解历史,关注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的真实,但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试图通过原著中各种力量的冲突和发展来揭示传统文化的命运。陈也没有坚持“零情绪”。他反而带着悲悯之心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