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从作家到画家

来源: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周这个名字,对我省知识界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安徽人民出版社中英文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他先后嫁给了文学和丹青。画笔下,各种牡丹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周出生于1948,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经历了风风雨雨。他当过农民、战士、工人、中学语文老师、记者、编辑。他创作并出版了小说和散文集《紫蓬苑》和长篇小说《蒲老师和他的学生》。1980年出生的周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势头越来越猛,深感一个民族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外文化交流。从那以后,他努力自学了一门外语。1987年翻译出版英文长篇纪实小说《奇怪》

《舞伴》得到文汇报和泛读的肯定。1996年,应安徽文艺出版社邀请,翻译了世界著名小说《雾都孤儿》,多次重印,受到读者欢迎和专家好评。知道了命运之后,开始探索另一种更直接的交流语言——绘画。

周认为,绘画和音乐一样,是没有国界的,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视觉艺术,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更直接、更广泛的交流。他十几岁时就喜欢绘画,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摄影。他被调到出版社后,与画坛名人接触很多,受益匪浅。他审时度势,拿起画笔,专门画牡丹。他说:牡丹是国花,对沟通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为了画好中国画,他向许多牡丹画家求教,并向他们学习。他师从中国的“牡丹之王”,现在是孙玉德洛阳大学的艺术教授。他两次自费到洛阳观察牡丹开花,拍摄了200多种牡丹照片。

文学和绘画有着密切的艺术相似性。把文学的意境和意象引入绘画,把中西美学的精华融入绘画,是周的艺术追求。他画的牡丹介于传统工笔和写意之间,有油画意味,形似,韵致强;构图打破时空,注重吸收西方现代派移情理论、抽象理论、精神分析美学的养分,使画面体现了独特的人文理想。

周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高级画师,他的牡丹画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多幅画作被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泰国等国际友人收藏。由于他注重吸收中国年画的艺术特点,他的牡丹画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