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中几个不懂的地方,望指教!
斯密的《国富论》是值得阅读的经典,经典就是不论何时阅读都能给人以新的启发。
第一个问题,《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首先人的交换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动物即便有交换行为也不可能视为一种经济行为。
第二个问题,这就像分蛋糕一样,这说的是一种相对的动态与静态问题,所谓的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一个正在做大蛋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新做出来的蛋糕肯定要进行分配啊!在此过程中工人也必将受益,而所谓的最富的国家即是拥有最大蛋糕的国家却不一定会继续产生新的蛋糕(GDP增长率较低),工人的工资至多就只能维持或者下降。
第三个问题,物价低首先是从大宗原材料开始的,人类一切物质基础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就像现代社会的经济情况,好的时候首先是大宗商品(原材料)先涨价,不好的时候也首先是原材料先降价,原材料一降价(市场上的物价一时间还没能立即下降),此时制造的商品利润相对较高,因此制造业主们为了追求利润就会维持较高的产量(生产多点),但随着这种状态稳定下来,即很多制造业主都多生产又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这是后话)——价格传导总是缓慢的,但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个问题,《国富论》说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节约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手段。物质丰富的年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好比这个时候社会稳定、气候良好、人民生活幸福,潜移默化导致人民的生产效率提高,这一切结果会导致社会上的物资突然丰富。一方面是上面提到的蛋糕做大的问题,雇主也会多分到一些蛋糕(物资、金钱),一方面社会物资丰富,原材料价格就会下降,这就有和第三个问题相关了。
以上是我的解答,也是我读《国富论》的一些所得总结,希望楼主有什么问题再提出讨论,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