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故事
也许你以否定的观点看待这个观点,但我还是要说,这个观点是对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
就我目前看到的网络小说来说,首先是鱼龙混杂。大家都知道写网络小说门槛低。对于业余作家来说,也就是娱乐、写作、剧情等等自然是遥不可及的。对于职业作家来说,目的是赚钱,写作的出发点是娱乐大众。自然会按照读者期待的一些故事情节来写(比如那些老套的掌掴故事),文章的内涵和深度会很令人担忧。没有什么营养小说值得读者深思和学习价值,当然只能是快餐式的“文学”。
仔细想想。你看过的网络小说中,哪一部是你第二次看的?哪一本值得反复阅读?你现在能记起多少故事?
他写得快,你读得快,最后忘得也快,只是为了无聊的时候解闷,就像饿了吃快餐一样。不是叫快餐“文学”吗?
你可能不信,但你想给我一些杰作来打我的脸。但我就想问,网络文学或者实体书里的优秀作品多吗?门槛在那里。你还想说什么?真正的文学大师,老鲁毛坝的钟书,郁达夫,朱自清,冰心,季羡林,莫言等等。你读过多少作品?你知道什么是文学吗?那才是真正能让你觉得像觉醒一样震撼的艺术!
如果你还坚持拿一个例子和一般规律比较,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知道你故意用反问句,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偏见,只是为了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来获得一些安慰。我不指望得到所谓的最佳答案。只希望我写这600字的时间没有浪费,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如何写好第二家快餐店的品牌故事!
这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编的
看网上感人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经历来个伪原创。
有没有“文化快餐”的例子
据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越来越冷漠,甚至有家长和老师指定要读一些名著,他们也不愿意读。另一方面,他们特别喜欢漫画、青春小说、武侠玄幻小说和通俗杂志,被老师和家长视为“快餐文化”。有人认为现代中学生越来越肤浅浮躁,被快餐文化吞噬;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读中学那些名著?如何看待这种让老师头疼,让家长担忧的文化现象?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孙云晓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但应该加以引导。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感兴趣,尤其喜欢时尚的东西。他们会立刻了解社会上有什么,班里其他同学有什么,否则会觉得落后。比如他们都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玄幻小说、通俗杂志感兴趣,这其实很正常。毕竟任何时代讲经典和名著的人都少,这既需要学习,也需要耐心,大众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何况,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今天的中学生成长在“读图时代”,而不是“读字时代”。从小有电视、动画、漫画的陪伴,对画面感觉特别亲切,对大话不太感兴趣。
当然,从我接触的中学生来看,还是有一个引导的问题。一个班表现不错。老师让每个人买一本世界文学名著系列,轮流读。结果花的钱少,很受欢迎。大家都拼命读书,生怕掉队,渐渐形成了读经典的氛围。
深圳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张军盲目吃“快餐”令人担忧。
文学名著是历史积淀的人类文化的结晶,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名著脱离了中学生,远离了他们的生活。这大概是他们更喜欢看漫画、青春小说、武侠玄幻小说、通俗杂志的主要原因。另外,从整个社会背景来看,快餐文化更有市场,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辨别能力和欣赏能力都不是很高的中学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他们眼里,漫画和青春小说更多的是虚幻的故事情节,是善良的,容易读懂的。但从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应该多读文学名著,不谈文化创造,只谈文化传承。如果一味的“快餐化”,也是很令人担忧的。至于什么时候读名著,因为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会对名著有不同的看法,读名著的年龄也可能不同。没有必要强调一致性。读名著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事情。
深圳翠园中学副校长、高级语文教师刘仁云至今仍有人在读法国名著。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这么多年,多次参与语文教改。我觉得中学生读名著,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引导。只要引导得当,他们非常愿意读名著。现在已经有人提出“师生同步发展”,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读的名著,老师都没读过,怎么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昏,让人亮?高中语文新课程里有大量外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甚至拉美作家的作品也赚得盆满钵满,已经不是中国古代几本名著的概念了。一个老师如果连一点“孔子说诗”都不会讲,只是字面解释,教几个待考的文学知识,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怎么引导和吸引学生?现在的中学生品味很精致。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首先要过这一关,然后才能拉近名著与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刘是深圳一位中学生家长的高级工程师,尽快在孩子们心中占据了一个“地盘”。
就像武侠小说满足了成年人的幻想一样,“快餐文化”满足了中学生的兴趣选择和好奇冒险心理的需求。作为父母,虽然不喜欢这种“快餐文化”,但也要学会理解,把它作为与孩子沟通的渠道。同时,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就要为他的名著打下基础,在他的脑海中占据一个“地盘”。我儿子现在上三年级。小学之前,他“阅读”了一些图片中的名著,了解了一些人物和简单的故事。虽然不知道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但人物和故事都离他很近。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读的是带拼音的删节名著。我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的原版。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读了几遍,我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评价他们的得失,欣赏他们的审美价值。
教育有问题。问题不在于教育本身。
中国所谓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各种元素和流都变成了“文化”,传统与“非传统”文化的争论,被真正的知识分子所嘲笑。
在我看来,真正掌握文化精髓的人,才是真正了解某些文化的人,这就好比用双手在一条长河中舀起一把水。这一捧水就是他拥有的文化。而很多自称的知识分子,可能就是在水面上航行的渔夫。他在文化中徘徊,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水中之鱼。这就是目前社会上一些文化中流行的“浮世绘”。所以,一个清醒的人说:虽然科技发达,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极大丰富,教育最大化,但是真正博学多闻,胸中满是万章,谦逊如牛的“学者”还是很缺乏的!尤其是在人类历史上,也是能真正代表“文化”的一个方面。
很明显教育出了问题。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看起来是专家的事,但民间根深蒂固的功利思想最害人。而当孩子也把这种想法投入到学习中时,拖延的就不是一个人了。一个人可能成为成功的××家庭,取得成功,就像西方宣传的个人成功因素:美女、名车、豪宅。我觉得他在拖延的是民族文化的延续。说的好听点,就是成功后的迷茫!
这种困惑将伴随他一生。
前几天几个亲朋好友聚会,男的聚在茫茫苍穹。大多数母亲“伺候”她们的孩子吃喝。其实几个孩子都十一二岁了,肯定会自己吃饭,但是妈妈们还是很渴望为他们搬运食物。看着孩子们胖乎乎的身影,安心的接受妈妈的照顾,我不禁担心起来。我设想,若干年后,这一桌菜可能就是社会上的一种“资源”,最终每个人都要靠手中的筷子来分一杯羹。在这里,我担心的不是她们分不到一杯羹,而是妈妈们和她们的生活状态会像现在这样,只关注餐桌上的“菜”而不关注其他。
男人也谈到了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一致,就是只要孩子肯学,家庭肯定会“卖铁”供。目的只有一个,拿个高学历,拿个好文凭,这样才能找到一份“高薪又不累”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老人们老太太们才会对生活满意。
这种认知几乎是目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也是目前教育最大最重的任务。这里面有什么错误吗?不要!
一个人还是所有人?
没有错,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把成功的概念定义为我们有多少钱。实事求是的说,通过个人奋斗,摸索,成为人人羡慕的富人,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这并不是成功人士的唯一标签。钱只是其中之一,或者说只是很狭隘的代表。但有一个事实:几乎所有成功人士都不会再去寻求金钱,有些人自己就有了,像有钱人;有的人不用忙钱,像高官;有些人名利双收,像演员、画家、作家。
作为人类,我们无法模拟动物的生活,把吃饭作为自己生活的唯一任务,当然也是传宗接代。但如果把人类对物质的贪欲归为一起“吃”,那么人类现在的状态就和动物一模一样,完全处于城市和乡村的围栏里,互相争斗,“吃”到生命的尽头。
伟人* *的伟大可以用一句歌词来概括,那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伟大,在于他把水稻产量提高了一升又一升,解决了多少人吃饭的问题;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伟大,在于他拯救了多少跋涉的人。据我们所知,这些伟人都没有贪过高位高薪。甚至当成功的桂冠戴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可能还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生活在稻田和建筑工地上。我们很多人都怀疑过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因为我们在学生时代也许下过这样或那样的理想誓言,但周恩来用他一生的追求诠释了这句话的神圣。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我们似乎意识到,对眼前利益的过度追求,已经让我们忘记了没有个人利益的誓言。当物质诱惑蒙蔽了我们心灵的窗户。我!我!当我的概念像蛇一样缠住我们的时候,我们做科学家、医生、作家的目的在徘徊。这样,当有一天我们达到目的的时候——我们终将成为:作为企业主奴隶的科学家;拿着病人红包的医生;不惜写色情暴力换取钞票的作家——从而失去了文化道德的保护层,成为动物园的一员。
快餐教育的几个方面
在那次家庭聚会上,因为我吃了一份韩餐,自然而然,韩国电影《大长今》就成了临时话题。当我们谈到朝鲜的时候,孩子们纠正为韩国,于是我耐心地解释了韩国和朝鲜的起源。十一二岁的时候,不知道这段历史是受教课书的限制,还是父母平时忽略了历史的“小网络”。这时候看或者认别的文化,其实是一种补充,否则,所见即所得!在学习知识上“与时俱进”似乎是一种非常“有罪”的无知,这是家长的失职,同时也凸显了孩子认知方向的问题。
在我看来,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有章有故事的书太少,过于倾向于诗词歌赋,只有文人娱乐的文学,而忽略了普通阶层对文学的渴望。因为少,所以成为经典。后来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苏联文学的影响,文革前后出版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改革开放后,文学空前繁荣,读物如雨后春笋,渐成潮流。可能有几代人受益于四大经典小说,但也可能深受其害。因为四大名著本身就有作为“才子佳人勇者”的局限性,缺乏现实意义。所以我觉得现代人通读四大经典小说,甚至粗略的读一遍都是不对的。我这里说的不是四大名著有什么不好,而是如果对待这些我们不得不读的“国粹”,似乎有失偏颇了很多。
读者的监督;作为快餐的代表,《读书人》等抽象书籍过于理想化。虽然选的文章都是美国的,但是写的很好。但这么说吧,有很多像老师、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就像一剂麻沸散;也许心灵的* * *声暂时蛊惑了读者的心灵,但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不大。这篇美文的效果在于当下,不在于小学生字典之类的参考书,而在于整个生活。当然可以坚持认清自己的认知,读美国文学有什么不好!你是对的!我讨论的问题是,不要以为在未来的世界里,所有的困难都会从文字中解决,美国的文字只是辅助工具;只是修养的一种表现;一种表达方式;多扇门中的一把钥匙。
公认的辅导材料。现在书商已经认识到了学生的钱太好赚的道理。前几天,一个书商良心发现,自曝家丑。他说他可以为了一个目的把同一个辅导材料换好几个标题,就是为了赚钱。家长甚至老师往往不认可,只是买,让那些埋头苦干的学生一遍遍走“老路”,为分数“奋斗”。学习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考上了大本,还要吃盐(考证);吃了盐,还得养活一个“秀才”(硕士、博士);和一个白领混在一起,成了一个学生的理想生活。
古代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然后治国。修身和计划生育很好理解,但是很多人没有这个治国的机会。这三个理想在现代社会都不容易实现。经济社会物欲横流,真正健康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才是真正的表率。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太难。只有牢固地抱着为所有人谋福利的思想,完全把自己放在一边,始终把公益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个社会才能真正进入文明社会和小康社会,否则只是一个没有文明的小康社会,教育依然是一篇缺乏实例、没有说服力的红头文件。
快餐文化失去了什么?
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时尚前沿如此之近。调查显示,电脑、手机和MP3播放器成为大学生的新宠,而传统文化却被忽视了。这种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现象正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担忧。
大学生“新三大件”
大学生小刘入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家里要钱买电脑。加上之前买的手机和MP3播放器,小刘终于有了一套标准的校园装备。回宿舍玩电脑,上课发短信,走路听MP3,可以说是目前一个城市大学生的标准写照。电脑、手机和MP3播放器因此成为大学生的“新三大件”。
据调查,学生宿舍总人数的92%左右都在上网,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三四个小时,有的甚至达到五六个小时。此外,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相当高。每50人中有40多人拥有手机,拥有率超过80%。对于毕业生来说,这个数字更高,手机拥有率可以达到85%-90%。
大学生中MP3播放器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流行文化充斥了校园。
某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钟昀呈告诉笔者,他的计算机平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就是收集一些专业资料,写论文。主要用途是下载电影,还有看综艺,球类,玩电脑游戏。据调查,大学生通常上网看电影、看足球比赛、听音乐、浏览网页和聊天。
与互联网相比,短信因其方便快捷正成为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交流方式。大学生发的短信占了很大比例,包括一些色情短信。
“平时只看电脑报,除此之外就是玩电脑,几乎不看文学书。”一位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告诉笔者。据说这种现象在理科生中并不少见,甚至在一些文科生中,不学习的现象时有存在。一位新闻系学生告诉笔者,中学升学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看闲书。上了大学,主要是考研和学英语。在我的业余时间,我上网。除了看几本专业书,我的阅读范围很窄。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担忧,认为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很难真正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大学期间接触传统文学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丰富对人生的内在理解,提高个人表达和沟通能力。针对目前校园流行的快餐文化,专家认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责任,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共同提高。
你能写出哪些关于文化快餐的例子?写作文很急。
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网络小说,一些媒体推广的趣味文化,超女选秀节目;而现在属于MP3。以前我们听CD,一张张,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现在我们选了一个榜单和排行榜给你听。商业电影也是当代流行的一种“快餐文化”;听流行歌曲、玩电子游戏、看美国大片、网恋,都是快餐文化的“经典”。"
我觉得快餐文化可以及时填饱一部分人的肚子,但是没有咀嚼的味道。
五被日本人奉为“国民快餐之王”:明明是炒蔬菜为什么还叫“天妇罗”?
天妇罗是江户湾(今东京湾)捕捞的鱼用水面糊包裹,然后在锅里炸,用竹签串起来,蘸上白萝卜酱和稀盐酱的一种食物。
“天妇罗”的名字源于长崎的南满料理。当它经由京都传到江户时,“天妇罗”的名字就已经固定了。
在简单思考之后,我死去的哥哥给李杰写了“天妇罗”这个词。李杰带着怀疑的表情说:“‘天妇罗’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我死去的哥哥笑着开玩笑说:“大人现在是个‘天竺浪人’(居无定所的流浪汉),还要漫无目的地流浪到江户去做点小生意。所以叫‘十不忘’。”“十”为天竺之日,意为“煎”。选择bran这个词来表达pu-ra的发音,因为它的字面意思是“用面粉和水混合包裹起来”。李杰也是一个有趣的人,他认为他死去的哥哥的名字很有趣,所以他喜出望外。开店的时候,李杰准备了一个灯笼,让我们帮他写一个鬼。所以我死去的哥哥让我在灯笼上题词。
此外,在《北越雪谱》一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景山在越南之后的小千流域向作者铃木·牧之解释天妇罗起源的叙述。
因为天妇罗是现代的家常菜,毫无疑问是日本料理中油炸食品的代表。虽然《北京传》命名的天妇罗也可以读作“a-bu-ra”,但像《北京传》这样的剧作家大概已经知道了这种食物叫“天妇罗”的信息,所以《北京传》命名“天妇罗”的说法其实值得商榷。
文化快餐哪个尖子生能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中,没有人熟悉各种各样的“快餐”现象。你一看材料,就能进入一个可以快速表达力量的场景。围绕“文化快餐”这个话题,很快就可以拟出一批“有特色的话题”,可以完全契合“文化快餐”的现象,比如“开玩笑”;我们完全可以反对这种“文化快餐”的现象;我们也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个现象,比如我们提出“文化快餐的利与弊”、“我觉得文化快餐”、“文化-快餐?”等一下。在这个话题上,可以使用的风格也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可以用形象思维、想象思维来编故事,用辩证思维、立体思维、具体-一般思维来讨论,也可以用分类思维、组合思维来写日记、随笔等等。
关于我在首都快餐的七个故事。
什么故事?告诉我。
巴秋的“快餐文化”作文
举报《吞枣》新传记的最佳答案
顾名思义,“吞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经咀嚼就把枣吞下去。如今,“吞枣”正好对应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文化快餐”。
如果古代人只嚼梨不咽,怕伤胃;如果不咀嚼就吞下枣子,怕伤牙。而现代人如果吞枣,恐怕原因就不一样了,三个字——没时间!至于原因,无非是“当今社会,时间就是财富”或者“为了适应高科技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所以今天每一颗枣都经过一系列先进手段的加工,变成枣胶囊,让人一口水就咽下去,据说“营养不流失”。
所以,前人研究了一辈子的巨著,今天都变成了红枣一样的胶囊——各种缩略本,精华本,故事大纲。读者可以轻松省略“咀嚼”原著这一费力又伤牙的过程,愉快地直接吞下“养分”。这样,不管你讲的是哪部名著,即使你没读过,人物和故事也会来。如果你不仔细阅读分析作品的精髓,你可以在侃侃谈论它,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一样。事实上,这个人连原著的一章都没看过。
然而,这样的“文化快餐”却误入歧途。先不说“枣胶囊”的营养是否真的没有流失。光说“味道”就比鲜枣差了十万八千里,一点味道都没有。
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一门艺术,比如颜色鲜艳、口感香甜、嫩滑多汁的水果一般都具有直接的诱惑力和美感,而把这种水果磨成粉浓缩成胶囊,无异于剥夺了文化的美感,使得文学作品微妙的精神触动变成了刻板的象征公式,让人索然无味;而书中各种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也被剥得只剩骨架,难以见到血肉。
我们读名著,是为了真正体验那种美的洗礼。一些西方名著翻译后文采受损,不如找个电视报看个故事介绍。
现在科技发展到用药物供给人类营养,但人类还是不会放弃自己品尝美食。文化做的“胶囊”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