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大陆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50多个民族组成。受不同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它有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性文化。中国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虽然随着交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包括通婚、商业交往和战争)等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相对落后民族的文化发展,但从来没有同步过,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和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性文化有其特殊性,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游牧地区一般比农业地区对性更宽容。即使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也仍然存在阶级差异,如“士大夫-市民-村民”的差异,但通常只有士大夫的性文化观可以在典籍中找到,市民的性文化观可以在小说和野史中看到,而村民的性文化观则难以考察。在战争和饥荒时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情况下,性关系往往会变得松散,而在农业聚落几代稳定的情况下,宗族、宗教等传统势力会给性关系带来种种难以逾越的限制。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汉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代,经历了“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和部落阶段。黄帝以后成为宗法部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历史传说反映了汉族古代先民,包括羌族、彝族、苗族、黎族等不同氏族和部落的人,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接近、交往和斗争,逐渐融合为同一氏族。这一融合过程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分布区域也延伸到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渝、黔中、东南湖南、吴越等地,并在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成为汉族。秦汉至今的两千多年间,许多汉人通过垦荒、移民、掠夺、流放等方式移居边疆,与边疆少数民族交织在一起,共同开发边疆,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因此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
另一方面,边疆各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大多常融合为汉族。由于历代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古代汉族社会伦理和立法的基础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和“仁、义、礼、智、信”。这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 104)根据“天人合一”的神学观点,发挥春秋时期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总结出来的,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观念。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汉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封建士绅普遍实行纳妾制。在亲属关系上,以父系为中心。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汉族的古代人口观主张“多子多福”,在此基础上,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忠诚孝顺,其中孝顺是基础,也是最高体现。这种宗法制度的扩张表现在从“人民”到最高统治者“田字”的道德规范上。于是,神权、政权、宗族势力、夫权就成了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尤其是禁锢女性。
古代中国在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很多有影响的代表和作品,其中很多性文化内容保存在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等文献中,古代的科学技术,如天文、数学、农业、医学、建筑、冶炼等,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古代医学的分支之一,中国古代性艺术基本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前后,其学科内容相当于今天的性学。
中国性文化博物馆
目前,中国性文化博物馆已经收集了2000多件罕见的性文物,如陶瓷、情色图片、青铜器等。
这些文物都是过去隐藏的、秘密的、罕见的,形式也很多,有雕刻、绘画、雕塑、书法、诗歌等等。很多展品成了国家遗孤,国宝,全国罕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与西方国家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孟子曰:“食与性也重要。”。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对性文化持非常开放的态度。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今天我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