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浦东民谣!

开发开放以来,浦东不仅经济建设举世瞩目,在文学事业上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引人入胜”的喜人景象。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作为群体文学领域的“领头羊”,在这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浦东新区面向全国的文学创作比赛可谓此起彼伏,如“梅园杯”微型小说大赛,人们通过文学的窗口反映生活,如橄榄般回味无穷;“鹤庆杯”歌词大赛,通过“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表达了中华儿女的童心;“川沙杯”故事大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精彩故事,让人听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脚步声;“张江杯”诗歌比赛在“创新的节奏”中赞扬了各行各业的创新风格...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是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积极策划和参与下成功举办的。

在浦东,文艺队也是群星闪耀。比如张江镇的江华文学社,曹璐镇的故事创作沙龙,鹤庆镇的文工团,上冈街道的滨江新丰剧社等等。这些活跃在乡镇的文艺队的文艺活动,坚持数年,创作出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他们的突破和蓬勃成长也离不开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帮助和关怀。

为了集中展示浦东作家的创作成果,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还帮助一批重点作家出版了文学作品专集,并组织了关于他们作品的研讨会。如张謇的散文集《心浴》、的诗集《我心中的雪》、蔡的散文集《群星》、夏的故事集等。这些作者都是在斯里兰卡土生土长的“浦东之子”,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帮他们出专辑,不仅串起了他们多年来的文学成果,也为他们总结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争取了新的提升和突破空间,从一个侧面让人们了解了浦东的过去和现在。

一年一步,一年一进步。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能够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出人才、出作品、出团队,把“文化浦东”的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离不开他们中间有一位像闵学胜这样的领军人物。他是作家的朋友,也是艺术界的知己。关心文艺工作者,投入群文工作,不仅在新区,在上海也是有口皆碑的。行政管理和创作业务都很强的资深群像作家闵学生,从他担任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把握文化建设这条主线,带头与新区的作家、作者交朋友,接连举办大大小小的文艺创作座谈会,向大家讲述浦东的发展现状,号召大家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多写出反映人民喜爱的好作品。对于新区重点作者,在创作上给予支持和资助。在音乐创作领域也是一马当先,硕果累累。由他作曲的男声合唱歌曲《我是男人》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成为浦东男声合唱团的保留曲目。男独唱歌曲《永恒的爱》获得“上海第四届阳光大地歌唱大赛”优秀歌曲奖。去年年底,在浦东新区文明办、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志愿者歌曲征集”活动中,由他和彭作曲的《志愿者歌曲》获得最高分,获得“优秀歌曲奖”。他精心创作的民间打击乐作品《龙腾胡月和浦东》更是融入了他对故土孩童般的热爱...最近出版了一套论文和音乐作品集《酸甜苦辣》,向人们展示了一群有着30多年创作经验的文学工作者在创作道路上所迈出的每一步。

领导的重视和表率,给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创作人员注入了不断攀登的信心。作为人才引进和创作研究室主任,胡永琪不仅积极支持和鼓励创作室成员为新区群众文化贡献自己的才华,而且多年来坚持写作,在微型小说和戏剧创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迷你小说集《含羞草》、《婚礼》、《财富》和戏剧集《海棠红》的作者。上海大型沪剧《宋庆龄》获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戏剧节编剧一等奖。散文《水晶之心》获文化部“群星奖”,中央文明办“四进社区展”金奖。微型小说《陶思之》入选上海市二年级语文教材。主编微型小说鉴赏等10多部系列;2002年6月,受到中央文明办和文化部的表彰。2005年4月被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授予“第四届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近年来与朋友合作大型沪剧,如《我的女婿走不开》、《江畔之恋》,以及大型滑稽剧《热地繁花》等。,为浦东开发开放打造了一部值得称道的大戏。擅长小说创作的沈海深,当年获得“安徽省首届文学奖”。来到浦东后,他应邀为浦东新区的多部电视电影和大型展览撰写文章和发表演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最近正在潜心创作一部以浦东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大型电视剧。黄玉妍,一个对歌词和诗歌情有独钟的女人,以饱满的激情和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许多被专家们称赞的歌词和诗歌。《我骄傲,我来自中国》这首诗,曾是CCTV 3“第四届全国推广普通话音乐诗歌朗诵会”的开场诗。长诗《长堤永恒》、《澳门你可以回来》在文汇报《笔会》发表;交响叙事诗《创造》是沪剧交响乐团参加《上海之春》的比赛曲目;歌曲《哦,我的长城》入选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海职业选手参赛曲目,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精选歌曲。《新世纪序曲》、《永恒的眷恋》、《世博家园》、《心香》等多首歌词深受专家好评,荣获上海各类比赛桂冠。提起浦东的散文创作,人们总是会把目光投向一位名叫徐鹰的苗条女子。2005年,徐鹰创作的散文《鸭蛋》进入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散文决赛,获得“优秀作品奖”。这对浦东来说是零的突破。她的散文《帽子》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故事《公鸡会下蛋吗》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还受邀参与上海电视台电视室内剧《新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参与《热土》的创作。这四位同志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创作成果,出版了小小说、长篇小说、诗歌、短篇小说集。

说到浦东的文学创作,我不得不介绍一下创作研究室的两位退休同志,他们是徐伟新和钟义明。徐伟新曾任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他酷爱文学创作,在浦东培养了许多业余作家。大型滑稽剧《正宗的一家人》和电影文学剧本《性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擅长电视剧创作的钟义明,曾创作了当时高收视率的电视剧《盲阿炳》,并以浦东为题材创作了20集电视剧《浦东歌谣》。

浦东是一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壤,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她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学朝圣者”,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同事们正以“创作精品,铸造文化品牌”的理念,为浦东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增添一抹清新的绿色,描绘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