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2021读书笔记
史铁生读书笔记1
杜铁生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我的梦》。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散文总是很晦涩,像雾里看花,让人读不下去,我真的不喜欢散文。但《我的梦想》带给我的却是另一种感觉,没有虚伪,没有做作,朴实的语言直抵内心。从此,我想起了史铁生。
开学的时候,作业不多,很无聊,就在这里拿起了《史铁生散文》这本书。可能是年轻时下肢突然瘫痪,导致他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怀疑和思考。在他的文章中,一个问题常常与下一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是一系列的文章。虽然这些问题不是都能回答,有时候你甚至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不妨碍你在和文章一起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收获。
不可否认,他的很多文章我还是读不下去(王文杰说《我和地坛》很感人,但我真的没有这种感觉……差距……差距),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少感到轻松和平静。盲目的看小说,那些惊心动魄,离奇古怪,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经让我们的内心过于冲动和敏感。不如缓一缓,静下心来看这样一篇文章,放松一下,为下一次的出发做准备。
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我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如果我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就好了。每个人肯定都做过这样的梦,但像作者这样有详细计划的并不多见。然而,当你一切顺利的时候,生活似乎就失去了意义。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被一个个推翻,被“设计”了很久,才发现享受当下,热爱生活,关注过程,才是最完美的人生。这样的结局可以认为很俗,但之前的铺垫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内涵丰富。
这本书我读得很慢,也不需要很快。慢慢读,仔细想,我会有所收获。
后记: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作业。当时周记也没什么可写的,就打算写个检讨交上去。没想到越写越有感觉。虽然是写完才发现的,但是真的很传统...然而,我也是这么想的。
史铁生读书笔记2
史铁生有一篇文章叫《记忆迷宫》,标题真形象!的确,记忆是人类心灵中的迷宫,也夹杂着潜意识。所以他在这篇文章里说:“记忆,在创造者的地方,已经面目全非,进入了另一种存在。”虽然他说的是基于经验记忆的创作者和作家;但其实在我们的每一段记忆里,你的记忆都可能是错误的,混乱的,不真实的。但是!你所记得的,以及通过你的认知和情感转变而记住的,就是你生活的全部真相。史铁生仍然在记忆的迷宫里说:“我没有用‘记忆’,而是用了‘印象’。因为过去不会留在我的记忆里,但是过去的喧嚣和骚动会一直留在我的印象里。因为记忆只是僵尸的周期性记录,而印象是对一切生活变化的理解和感受。记忆只是大脑的被动储存,印象是心灵仰望神秘时记忆的激活、重组和创造。”所以《关于现实》说,“这些印象的积累和编织都是我的”。也就是说,史铁生认为基于记忆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而在这个真实中,心灵是关键。其实,回溯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刘亮程在《读书笔记》开篇提到的“内在存在”,也是和心灵有关的。原来生活的真相就在你的脑子里!文字和文学更能保存这种精神上的真实,生命的时间并不老。
我在今年初春写了一篇回忆初中的文章,来延续中断了256年的记忆。有一段话:“记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记住一些东西,是为了节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充实今天的心灵。有时候你已经忘记了一件事,而当有人提起的时候,你真的全都记得,因为它并没有消失,而是潜伏在一个我不知道的秘密角落里,它早已成为你敏感内心的一部分。”我觉得好幸运。我记起了一些事,我感动得怀念,所以我生命中的美好时光不会消散。
同学们看完都有同感,一个不做文字工作的同学说的一句话同样深刻。“她记录她的记忆和故事。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细腻的感情。”是的,这些只是我记忆中微妙的真相,不一定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真相;而当我记得他的时候,我在他的记忆里是什么样的?我很想知道我生活的真相。
史铁生在墙下有一个短笺,也是关于接受墙在人生中的局限性,也就是上一个读书笺中提到的“人生不完全平等”。但也提到了墙的记忆和生命意义的关系。以其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一个生命轻到就这样没了,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是,轻松,简单,消失。”一个生命的轻盈威胁着生命的全面,它渗透到灵魂里:生命的所有段落都会这样结束吗?.....问意义就是问生命的重量。当死亡来临时,有一个仪式。灰尘和土壤都很好。看着过去,它轻轻蒸发,但你能听到一些东西仍然很重。.....漂亮的位置还能有分量吗?“他的意思是,生命的重量来自于意义。只要你爱过恨过,唱过哭过,记得动过,心灵得到了充实,情感得到了美好,人生就真的存在于美好的位置,不会淡去。家庭成员在我们群体中是真正的灵魂存在,我们共同生活。心灵的真实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心灵记住了生活的全部真实!
史铁生读书笔记3
史铁生是一位特殊的作家。毕业于清华附中,前期,18岁,在延安响应号召插队。过重的农活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伤害了他幼小的身体,有一次他淋了一场大雨,发高烧。回到北京后,生日那天住进了友谊医院,再也没有站起来过。他瘫痪的时候才21岁。他写过一篇文章《我21岁》。年纪轻轻!用他的代表作《我和地坛》的话来说,就是“活到最狂妄的年纪,突然跛了腿。”后来他得了肾病,得了尿毒症。他靠每周三次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声称“专业有病,业余在写。”
残疾给史铁生带来了什么?有人说,他因为身体残疾,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想说,他发现了生命的普遍畸形,用生命的视角弥补了身体的畸形。
他在《致盲童之友》一文中向盲童解释,“什么是残疾?残疾只不过是一种限制。你想看,却看不到。至于我,我想去但是我不能去。健康的人呢?他们想飞却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比喻,也就是说,健康的人也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也给了他们艰辛和困苦。.....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己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大家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感受快乐。”
“健康的人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想飞,却飞不起来。”是的,如果可以,谁不想飞呢?还有腿飞,事业腾飞,飞向心爱的人等人生愿望。,但我的身体再强壮,头脑再聪明,也不可能平飞。人天生就有缺陷。谁敢说自己的人生不会经历挫折和磨难,不会有痛苦,不会有拥有?在这种情况下,那么健康的人和残疾的人都走上了超越残疾的人生之路;其实人生一般都是不完整的,哪怕你是一个健康的人。
他在《圣殿的回忆》中写道:“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说明这个地方并不完美。在丑陋弱小和完美的上帝之间,是信徒永恒的道路。.....此岸永远是不完整的,否则彼岸就会崩塌。”如果此岸的生活是完整的,没有信徒会去彼岸,人们心目中的极乐彼岸自然会因为没有意义而崩塌。这里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完整的,没有谁比谁更幸运,也没有谁比谁更不幸。幸运和不幸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时间!当我从史铁生那里得知生命的平等总是不完整的时候,我缓解了对生命被春秋杀戮的悲伤。
相对于普通人,史铁生当然更懂得人生的不完整,而他从同样荒芜的神坛中走出来后,也安静平和地接受了这种不完整。《断笔》里的这段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生病也是一种人生体验,甚至是一次特殊的旅行。生病的经历,就是懂得一步步满足。只有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爽。当你咳嗽的时候,你意识到你的声音在不咳嗽的时候是多么的平和。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你就不能直立行走吗,还是你失去了自己的特点?感觉天昏地暗,再得褥疮的时候,只能尴尬地连续躺了好几天,才看到坐着的日子有多阳光。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迷茫,无法思考。我更加怀念过去,终于醒悟:其实我们任何时候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加上‘更’字。”
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用自己不完整的生命,比任何一个健康的人都更热情地看待生命,从而弥补了生命的不完整。先解释一下他说的“俯瞰”。首先当然与史铁生作品中的核心概念“魂、魂、流”有关。总之,有一颗心。他在《怀念地坛》中说:“写作的零度是人生的起点,写作的起点是人生的固有问题,写作的最终追求是灵魂的最初模样。”史铁生的世界观是“灵魂的世界观”。《关于寺里的回忆》写的是奶奶在寺里听着音乐念叨着实用的东西时的样子:“奶奶听得入迷,摇着她,她也没感觉。她从音乐中思考自己的生活,吟诵着,看着另一个地方。”这不就是你、我、他、一切有情众生,为了解除人生的苦难与畸形,而望向天堂的彼岸吗?
史铁生读书笔记4
上帝拿走了他的双腿,却从未打碎他坚强多愁善感的心;岁月流逝,但那份柔软与纯净从未消散——题记。
看完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尝了一杯珍贵的清,回味悠长。在某些时候,它可能会及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它只会让人哭泣。因为文字充满感性,也因为理性的叙述,让人心颤。
不幸的命运使他更加敏感。翻开书,你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是情怀——就像一碗榨酱面,每一根面上都沾着酱...原谅我的俗气,对于穷的我来说,渣江面真的很好吃。不,可能这文笔真的像扎江面一样,平淡却深入人心。
宁静的夜里,我在读《插队的故事》。我是90后,从来不插队。但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那个时代离我并不遥远,甚至能感受到肖斌中卫青平湾...这些场景,这些人,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那些嚼着掺了麸皮的玉米面包想着烤鸡的味道的日子,那些看见心爱的少男少女时的羞涩,那些忍受着满满的青春活力被不公和悲伤彻底消磨的痛苦...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那个时代,因为毕竟没有真实的经历,无法理解更多痛苦的细节。或许,即使经历了那个时代,我也没有资格评论,因为我只是那段时间里一个普通的经历者,一个普通的叙述者。
更伤人的是记忆。《插队的故事》里,多年后,当年的少女再相聚时,已是苍凉冰冷。面对瘫痪,文字已经有些犀利。在《原罪命运》中,绝望被直接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是一部小说,里面的“我”和“墨菲”都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诉自己。然而,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的影子,更何况他们的经历又是如此相似。事故后的沉思难道不是极度痛苦后的麻木吗?
我觉得史铁生之所以动情,是因为他对母亲还有一颗心。在经典的《我和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点理解母亲,没能尽到孝道,愧疚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站起来,对他来说,一定是一种安慰。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考虑周全,忘记自己的存在。
感知与理性共存,这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人。能处理好两者的人,是懂得大局,有大爱的人。史铁生就是这样。
感情的话是用理智来表达的。《兄弟》和《午餐半小时》理性地揭示了新力的现实。像一支长矛,直指社会最黑暗、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面。在《兄弟》中,她从一个善良女孩的角度,表达了对一对家境贫寒的兄弟的同情,更表达了对世界的无奈和对条条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时》的文字充分展现了史铁生先生对光、影、声的敏感和掌握,非常精彩。一群工人在一起谈话的场景映入眼帘。它描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期望,以及社会的不公正和压迫。
……
其实史铁生先生的话基本上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但我觉得感性还是第一位的。因为这里面有非常规的思想,比如:爱是两个人互相理解,在理解上获得的自由;结婚可能会让一些人害怕,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人活着是因为有信仰在支撑,我们不得不承认,只是每个人的信仰不同而已。信仰死亡,人也不复存在,这与肉体无关,而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欢史铁生先生的文笔,纯净柔和,像一朵棉花的大花,在它的下面,是一片贫瘠而尖锐的土壤——这就是现实。再漂亮的词儿,都是基于现实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这也是理性的。
现在很多青年作家爱堆砌华丽的辞藻,卖弄文采,像油一样飘着,没有质量。对此,我想说:读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深刻而纯粹,柔和而现实,这是一种真正的平静。相比较而言,是一股清泉,干净而有品质。
因为这其中,有感性,也有理性。感知第一,理智跟上。
史铁生读书笔记5
在科学的迷茫中,在命运的混沌中,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精神。无论我们相信什么,都是对自己精神的描述和指引。
这个世界上的工作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是作家还是公司职员。我们都在小心翼翼地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区别无非是我们脚下的那块砖,随着时间和机遇而略显单薄。然而,伸手够用的执念并无不同。
然后,最讨厌的是你渐渐麻木,出来的是一种既怀念过去又恐惧未来的自我怀疑感。我现在改变不了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无力感让大多数人的生活容易受到审视。埃默里大学的马克·鲍尔·莱茵(Mark Bauer Rhein)教授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99%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在这种状态下,能不能给自己做点滋补的事情?
——《小好习惯让你成为幸运的女人》
“人不会白活一天。以后工作的话,你会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间白过了。”慢慢去做一件事,这样你渐渐有了兴趣感和价值感。
游戏平等墓地
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而是漫长而空虚的时间。幸运的是,上帝对我们很体贴。在这趟列车上,他也为我们准备了无尽的矛盾和阻碍。有了它们,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内容,思想会有着落,行动会有反响。我们在各种迷人的价值体系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位置。
这样,所有的职业和事业都是平等的。所有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人们摆脱时间空虚的方式,都是自娱自乐的玩具,都是相互依存的游戏伙伴,所以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贡献,别人都同时给你提供了快乐。
工作三年了,对工作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在无意义、重复、繁琐、无效的交流中的成就感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