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小说创作中对历代服饰材料的借鉴(8)清代服饰(1)

清朝(1644-1911)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名为可汗的王朝,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老城)。1636年,皇太极改晋国为“卿”。入关后,清朝经历了10个皇帝,享国268年。

清朝的满族曾经是游牧武士,满族的服饰形制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清朝建立后,为了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满族服饰,禁止汉人穿汉服。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严格,穿明朝服装的人都被杀。

1645年6月,清廷发布剃发令,“留发不发,留发不发”成为剃发更衣的政令宣传,遭到全国人民特别是江南广大地区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清廷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稳定政局,接受了明朝遗老金志君提出的“十从十不从”的建议。此后,大多数男人都剃成旗手的样式,而南方和北方山区村庄的妇女服装仍以明代服装为主。

清代的礼仪制度多继承自明朝,并参考了中原古代礼仪制度的传统。其冠服制度周密严密,尤其是官辅服上的装饰印章延续了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其形制多为明代汉族官服所模仿。明朝发明的补药一直沿用到清朝,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

民族特色方面,满族官服的马蹄袖、小马褂、马甲是清代官服的一大特色。到了明代,黑白相间的帽子换成了花羽毛,官服、礼服、马褂、马甲、补服、佩戴佛珠、荷包香囊也显示出了时代的民族特色。

清朝的服饰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繁复的,对中国近代的服饰影响很大。

1)皇帝朝关

清朝改冠制,高帽有两种:

一个是夏朝皇帝的皇冠,圆锥形,双喇叭形。用玉草、藤丝、竹丝制成,用罗包裹,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料,在两层翻领上镶织金包边。冠檐前缀“金佛”,后缀“舍林”,金佛周围装饰15东珠。冠后“舍林”饰7颗东珠,冠顶加镂空云龙和嵌有东珠的金穹;

另一种是冬朝冠,呈卷檐状,四周有上翘的帽檐,以貂皮或黑狐皮制成,饰以镂空金座,镶嵌珍珠。

2)官帽

官帽有两种:凉帽和暖帽。

官帽讲究“顶饰”和“羽饰”。早在清兵入关之前,只有礼帽,没有花羽毛。入关后加花羽,象征官员完全“成名”。

凉帽无檐,形似帽子,呈喇叭状。材质多为藤、竹,外裹丝绸,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并饰以红色流苏、佛珠。

丁柱是区分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清朝礼仪:首官冠珠用红宝石,二官用珊瑚,三官用蓝宝石,四官用青金石,五官用水晶,六官用蜻蜓。七品为纯金,八品为阴刻金,九品为阳刻金。有上衣没珍珠的,没档次。

保暖帽为圆形,材质为皮、毛、缎或布,颜色主要根据颜色而定。

貂皮是毛皮制成的最昂贵的保暖帽子,其次是海獭皮和狐皮。因为海獭价格昂贵,就换成了染成黑色的黄狼皮,取名骚鼠,人们争相模仿。

丁柱是区分官职的重要标志。官方冠珠和上面提到的凉帽一样。摘下顶端隐藏的花羽毛是被罢官的象征。

3)上限

到了清代,男人戴的毛巾少了,帽子多了,便帽也多了,俗称“瓜皮帽”。

瓜皮帽是男式帽子的一种,创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见前文《二十九——小说创作对历代服装材料的借鉴(七)明代服装(三)》),又称六合统帽。

帽子分为六瓣,形状像半个西瓜皮。用无檐、窄檐或有装饰性窄边的黑丝、呢子或纱制成。顶部用各种颜色和材质的绳结装饰,前面的钉饰称为“帽准”,以区别前后。

皇帝帽的帽檐必须用金玉装饰,背后还挂着一条红丝带。

上图是清朝光绪皇帝的帽子。帽上的图案绣有珊瑚珠,工艺精湛,色彩鲜艳。

(摘自王明《中国服装简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