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魏庄的流浪农民阿q。虽然他真的可以做他的工作,但是他什么都没有,甚至连他的姓都忘记了。悲惨的地位让他受辱,但他却自卑,自欺,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自己实际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
后来因为“讨好”赵太爷的丫环,赵秀才把他赶出了家门。为了谋生,他被迫进城偷窃。辛亥革命蔓延到韦庄时,他从县城回来。虽然他一直反对“造反”,但他害怕看到著名的举人大师,所以他不禁“向往”革命,理直气壮地声称“造反”。
并沉浸在天真迷茫的幻想中,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举起“哭丧棒”,禁止他搞革命。赵家被抢后,无辜的阿q突然被“革命党”逮捕,关在县监狱里处决。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昧。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成就”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1840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屈辱历史。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封建统治阶级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心理。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的奴性,表现出奴隶相;另一方面,他们对其统治下的臣民摆出一副主人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和猛烈的剥削。
鲁迅不止一次总结过这种变态心理:“遇到强者不敢反抗,就用‘中庸’二字粉饰,自我安慰。所以,如果中国人有权利,他们看到别人就什么也做不了,或者有‘多数’做护身符的时候,他们多半是凶残傲慢,行事像暴君,做事没有节制。”
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已经到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地步,却执意自称“中国”,沉迷于“东方精神文明”,鼓吹中华文明“为全世界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种思想深深毒害着下层劳动人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阿q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