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入夏多雷雨——咏夏雨古诗词赏析(上)
江村入夏多雷雨
——咏夏雨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夏天来了,夏天的雨也会随时光临的。有时会下着绵绵细雨,悄无声息地飘落着,如迷蒙蒙的水雾;有时雷电交加,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使得塘满溪满,蛙声、雨声连城一片,猛烈而又迅猛,常常给人带来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夏天的雨,像是踏着欢快节奏的精灵,驱赶这烦闷空气中的暑热。在古诗词中,有不少描写夏雨的佳作,给我们带来雨中的美景、雨中的感受,以及蕴含在夏雨意象中的文化意蕴。
夏雨来得迅猛,去得也快,给人变化突然的感觉。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对此有生动的描绘: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诗人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 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的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苏轼还有一首《有美堂暴雨》,展现了夏雨的壮观景象: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
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
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夏末,苏轼时官杭州通判。
此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暴风雨是大自然中最能震慑人心的壮观之一。苏轼生性豁达爽朗,对暴风雨特别欣赏,写了多首诗进行描摹赞叹。这首诗由于是在吴山顶上的有美堂中所写,气势更为雄伟壮大。
诗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题写暴风雨来时,闷雷起自脚下,云雾绕座不散。突出了所处的地势很高,因而所见的暴雨,与平地所见不同,为下文铺垫。接下来就别出蹊径,描绘了一幅壮阔异常的场面。风是看不见的,诗人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感觉,很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尘灰乌云的情况。“吹海立”是形容风的强烈。有美堂虽然很高,但不可能见到大海,“吹海立”是想象之词,表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下句写风带着暴雨从东面渐渐而来,便是实指。夏天的暴雨,区域很小,来势迅猛,通过“飞雨过江来”五字,将这一情况囊括殆尽。句中连用“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
五、六两句具体写暴雨。雨落在西湖里,水汽蒸腾,西湖像一只盛满水的金樽,几乎要满溢出来;雨声急促激切,又如羯鼓声,敲打着这世界。这两句从高处着眼,气势充沛,绘声状形,写景与写意交相并用。而用夸张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想象都很奇特。结尾转入观感。这样磅礴的雨景,令诗人震动不已,于是想让这满山飞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让他看看如同倒倾鲛人宫室、洒下满天珍珠的奇景;同时,又等于在说要唤醒李白,请他写出美妙杰出如同珠玉般的诗篇来。r> 全诗如写生画家的即兴挥毫,临摹自然实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雄伟之景。
唐代诗人韦庄的《暴雨》,写出夏雨的风狂雨猛量多:
江村入夏多雷雨,
晓作狂霖晚又晴。
波浪不知深几许,
南湖今与北湖平。
诗的前两句写夏天雷雨多,天气变化快,早上还是狂风暴雨,到晚上天又放晴。后两句描绘下雨时湖上波浪滔天,雨后南湖北湖水面持平,突出夏天风狂雨猛量多的特点。
再看晚唐诗人薛能的《夏雨》:
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
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
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
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
诗的前两句写出夏天大风雷电暴雨爆发突然,来去迅疾的特点。后两句写雨后的景致:红叶下垂,落花满地,侧面烘托了雨大风狂。
晚唐诗人韩偓《夏夜》中的夏雨,也是来去迅疾:
猛风飘电黑云生,
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
断云流月却斜明。
诗的意思是:风狂、电闪,天空布满了墨似的乌云;耸入云中的树木就发出莎莎暴雨声。夜已经很深了,风也停了,雨也止了;流动的月亮从云缝里斜洒出光明。
韩偓是晚唐五代诗人,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夏夜》是韩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写了一个夏日夜晚里的风雨变化情景。诗人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描写了夏夜暴雨倏忽而至,又倏忽而去的特点,诗语情趣盎然。
再看南宋诗人陆游的《夏雨》:
连朝暑溽不可过,
动地忽有东北风。
嵯峨云压世界碎,
夭矫龙卷江湖空。
尘沙洗濯草木醒,
沟浍澰滟舟舸通。
更烦造物出壮观,
跨海千丈垂天虹。
连天暑热难于熬过,突然东北风起,撼天动地,如高峻的大山压向地面,好似要把世界压碎;狂风似矫健的巨龙好像要把江湖的水卷空。这两句把狂风暴雨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洗尽尘沙,濯醒草木,沟溪水涨,大小船只畅通无阻。更奇的是雨后千丈长虹跨海而垂,蔚为壮观。
明代诗人刘基的《五月十九日大雨》,给人以人生启迪:
风驱急雨洒高城,
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
一池草色万蛙鸣。
前两句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此诗写的是雨来到和雨止的景象。诗的前两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平和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诗人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
这首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刘基是诗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的景况相融合,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迅猛的夏雨,不仅消除了暑热,还带来了丰沛的雨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唐代诗人王驾的《夏雨》,表现了诗人对夏雨的喜爱: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
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诗人对夏雨充满了喜爱之情。它不仅消除了旱暑,而且拯救了百姓。洗去了尘埃,浇绿了园林。“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农夫笑脸向人,感到丰收有望。诗人与农夫的心意相通,情系百姓。
南宋诗人陆游在《夏雨》诗中,也对夏雨非常喜爱:
东风吹雨溪上来,
北山出云以应之。
严州城中三日雨,
朝暮点滴无休时。
向来秧底干欲裂,
白水漫漫俄盈陂。
豚肩覆豆巫醉饱,
龙骨挂壁农遨嬉。
今年蚕麦收数倍,
茧大如瓮麦两岐。
西成在眼又如此,
还乡鼓腹歌淳熙。
连续三天的降雨,使“干欲裂”的秧田得以“白水漫漫”,庄稼得雨水浇灌长势喜人。今年蚕豆麦子的收成是往年的数倍,蚕茧也结得像瓮一样肥大。诗人满怀喜悦的心情,热情赞美夏雨给农村带来的一派丰收景象。
再看唐代僧人皎然的《夏日集裴录事北亭避暑》:
前林夏雨歇,为我生凉风。
一室烦暑外,众山清景中。
忘归亲野水,适性许云鸿。
萧散都曹吏,还将静者同。
一场夏雨消歇,吹来阵阵凉风,驱走了满屋的烦暑,室外的众山一片清明。诗人在溪水旁流连忘返,忘记了归程。诗中透露出对夏雨的极度喜爱。
唐代诗人齐己的《喜夏雨》,“喜”不自禁:
四郊云影合,千里雨声来。
尽洗红埃去,并将清气回。
潺湲浮楚甸,萧散露荆台。
欲赋随车瑞,濡毫渴謏才。
四郊云影聚合,雨声自千里以外飞来。洗尽了世间的红尘,带来一片清爽之气。诗人对夏雨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唐代诗人张谓在《别睢阳故人》中,借夏雨抒发情感: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在夏雨的漂洗下,桑树枝的颜色越发翠绿欲滴;秋风拂过,田里的麦穗已经金黄,到了收割的季节。
这两句诗借景抒情,用四季景物的轮换慨叹时间的流逝不因人事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