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孝庄皇后办丧事破了哪些祖制旧例

康熙帝的至孝也没有能够挽救祖母孝庄皇后的性命。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子刻,孝庄皇后永远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丰富多彩的曲折人生,享年75岁。康熙帝悲恸欲绝,出于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大办丧事,破了许多祖制和旧例。

割发辫

清制,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丧,皇帝例不割辫。孝庄皇后崩逝后,礼部以孝端皇后、孝康皇后、仁孝皇后(孝诚皇后)、孝昭皇后丧时,皇帝均未割发辫为例,奏请皇上不要割辫。康熙帝拒绝道:“从前后丧,虽无割辫之例,太皇太后教育深恩,朕不能报,朕已立意割辫。”皇太后(孝惠皇后)闻听皇帝要割辫,出面劝阻说:“太皇太后不豫时,曾向予云‘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应谨遵行。”康熙帝还是不听,毅然割了发辫。

孝服用布

满洲旧制,国有大丧,皇帝及宗室公以上,孝服俱用素帛(白纺丝)。而这次孝庄皇后丧事,康熙帝一改旧制,谕令“今孝服俱改用布”。

停灵逾年

满洲旧俗,“年内丧事不令逾年”,就是棺椁必须在年前移出宫外。孝庄皇后死于腊月二十五日,大臣们议定于腊月二十九日卯时将孝庄皇后梓宫移出宫外。康熙帝认为梓宫在宫内停留的时间太短,令钦天监另择日期。众臣仍坚持原定日期,康熙帝反驳说:“尔等所云忌讳,祇为朕躬。朕殊不避忌。朕前祷天坛,尚欲减朕年以增太皇太后之寿,岂以梓宫逾年发引,顾有避忌之理乎?如有所忌,朕躬当之。否则,忌讳之说虚诞不足信,亦可以破后人之疑,使皆以朕为法也。”康熙帝亲自决定于正月十一日将梓宫移出宫外。

皇帝除夕、元旦不回宫

除夕是一年之末,素有避忌之例;元旦乃新岁首,天地人协吉之辰,为吉祥之日。按惯例,即使在大丧期间,皇帝在这两天也要回宫。康熙帝自孝庄皇后有病以来,一直住在慈宁宫。除夕前,群臣一再叩请皇帝回宫。康熙帝说:“人主宫殿原多,可以因时移跸。若在庶民,遭此大故,所居止于一室,又迁避何所?回宫断不可行。”又说:“朕不幸当此大故,设太皇太后之变恰遇二十九、三十日,将若之何?亦惟有聚集此处,岂可他避耶?”众臣又请皇太后出面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为了给皇太后和大臣们一点面子,康熙帝答应移到慈宁宫前院,住在皇子们守丧的帐篷内为祖母守灵,但仍未回自己的寝宫。

皇帝在孝庄皇后梓宫发引后不立即回宫

孝庄皇后梓宫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十一日暂安于朝阳门外殡宫。按惯例,梓宫安奉殡宫后,皇帝就应回宫,可康熙帝为了便于祭祀,免去来回奔波之累,想住在殡宫,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和不断的跪请苦劝。康熙帝坚持己见,在殡宫住了三天。最后在群臣的一再坚请下,才勉强回宫。但并未回住乾清宫,而是住在了乾清门外的帐篷内,直到正月二十二日行完释服礼后才回宫,仍居偏殿。

丙辰日不停止奠酒

按照旧制,丙辰日,梓宫前应停止奠酒。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四日为丙辰日。当时孝庄皇后的梓宫正在奉移东陵(遵化)途中。十三日,礼部奏请皇上明日停止早晚奠酒及随行,皇长子亦应停止;皇太后及妃嫔等,亦应停止往诣,遣王代奠。康熙帝说:“朕素日概无避忌。前在京时,皇太后屡遣传谕,辰日停止往诣。皇太后之旨,不可违悖,故勉停一日。今送梓宫至此,不但辰日,虽有甚于此者,岂有停止之理乎?”于是,康熙帝于十四日照旧在孝庄皇后梓宫前奠酒、举哀、行礼,步随恸哭仍如前。

忌辰祭祀按四时大祭礼举行

清初,皇帝、皇后的忌辰(人死的日子)均为小忌,不请神牌,不献帛爵,不读祝文。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康熙帝以“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既近”为理由,谕令嗣后凡孝庄皇后忌辰致祭,“著照四时大飨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