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陶瓷闻名世界?
彩陶技术衰落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以黑陶为特征的黑陶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县,故又称龙山文化。黑陶的生产技术采用了轮制。这项重要的技术革新使陶器的形状圆润整齐,陶胎厚度均匀,提高了制陶的生产率。此时已经掌握了封窑技术,陶瓷窑得到了改进,窑口小,窑室深,有利于提高窑室温度。黑陶的优点是颜色深,体轻而薄,表面光亮,容易穿线或附手耳。由于黑陶的陶胎呈灰黑色,不易装饰,所以往往以造型取胜。
原始瓷器最早出现在商代,釉色青绿,略呈黄褐色,但原料处理和泥炼仍较粗糙。东汉后期,制瓷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浙江出现了专门的瓷窑,成为青瓷生产的中心。六朝时期青瓷一统天下,烧制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北朝晚期,白瓷的成功烧制开启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空前繁荣,促进了瓷器工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瓷器生产的格局:青瓷主要产于南方,越窑最为典型,瓷胎薄而密,珐琅彩润如玉;北方姚兴的白瓷是“北方白”的代表。瓷质坚实致密,色泽洁白如雪,发出石破天惊的声音。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一朵风格独特的奇葩,既有生活用品,也有陪葬品。到了唐末五代,中国陶瓷史上出现了很多名窑。
彩陶技术衰落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以黑陶为特征的黑陶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县,故又称龙山文化。黑陶的生产技术采用了轮制。这项重要的技术革新使陶器的形状圆润整齐,陶胎厚度均匀,提高了制陶的生产率。此时已经掌握了封窑技术,陶瓷窑得到了改进,窑口小,窑室深,有利于提高窑室温度。黑陶的优点是颜色深,体轻而薄,表面光亮,容易穿线或附手耳。由于黑陶的陶胎呈灰黑色,不易装饰,所以往往以造型取胜。
原始瓷器最早出现在商代,釉色青绿,略呈黄褐色,但原料处理和泥炼仍较粗糙。东汉后期,制瓷技术进入成熟阶段,浙江出现了专门的瓷窑,成为青瓷生产的中心。六朝时期青瓷一统天下,烧制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北朝晚期,白瓷的成功烧制开启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空前繁荣,促进了瓷器工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瓷器生产的格局:青瓷主要产于南方,越窑最为典型,瓷胎薄而密,珐琅彩润如玉;北方姚兴的白瓷是“北方白”的代表。瓷质坚实致密,色泽洁白如雪,发出石破天惊的声音。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一朵风格独特的奇葩,既有生活用品,也有陪葬品。到了唐末五代,中国陶瓷史上出现了很多名窑。
宋代是名瓷辈出的时代。新兴瓷窑以浓郁的地方风格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形成了北方的定窑系(今河北曲阳)、耀州窑系(今陕西铜川)、钧窑系(今河南蔚县)、磁州窑系(今河北磁县)、南方的龙泉青瓷系(今浙江龙泉)、景德镇青瓷六大窑系。定窑印白瓷构图严谨,耀州窑雕青瓷犀利别致,钧窑变得五彩缤纷,磁州窑黑白瓷富有乡土气息,龙泉青瓷郁郁葱葱,景德镇青瓷晶莹剔透,为中国陶瓷开辟了新的境界。此外,宋代斗茶盛行,黑釉茶杯因便于衬托白茶沫观察茶色而一度受到青睐。因此,茶具具有实用功能之外的高雅价值,其中以福建窑造的兔灯最为突出。
元明清是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的新阶段,造型多样,釉色绚丽,装饰华丽,大量彩瓷流行。彩瓷可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下彩是指在釉下作画,即在胎体上作画后,覆盖一层无色透明的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制而成。其特点是色泽光滑柔和,清淡淡雅,同时釉下彩不易磨损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颜料要高温烧制,能耐高温的颜料不多,所以其品种远不如釉下彩。釉下彩是唐代长沙窑首创的。宋元以后,出现了包括青花、釉下红在内的许多新品种。釉上彩涂在烧好的瓷器上,然后在窑中烧制。因为烘焙温度不高,有很多颜料可以承受这个温度,所以色彩极其丰富。但由于是装饰在釉面上,釉面颜色在摩擦或与酸碱接触后容易褪色变色。釉上彩最早创作于宋代磁州窑,原名“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色和多色的生产已经发展起来。进入清代后,釉色创新较多,有古色、珐琅色、粉彩等。
元代的釉下彩青花瓷和釉里红很有特色。瓷都景德镇,元代崛起,青花名扬天下。青花是一种用钴盐金属颜料彩绘的釉下瓷器,只用一种颜色,一次高温烧制而成。工艺相对简单,所以在瓷器装饰中应用广泛。由于色彩深浅不同,色彩层次不同,青花的艺术效果如同民间蓝印花布一样古朴典雅,丰富统一,广受人们喜爱。自元代以来,它已成为中国陶瓷的主要品种。青花装饰题材多为传统水墨画,明净淡雅,极具韵味;受当时戏曲和小说的影响,也有历史人物和小说传说。釉下红因其红色的釉下彩而得名,最初是一种天然的釉面效果,后来成为人工装饰品种。釉中红色彩艳丽,气氛热烈,符合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自元代烧成以来广受欢迎。青花釉下红俗称“青花加紫”,即在青花纹饰之间,用铜红色涂上果实和雄蕊。它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的杰出代表之一,以色彩绚丽著称。由于烧制难度大,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瓷中不可多得的品种。
到了明代,制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用陶瓷车床旋转坯代替了竹刀旋转坯,用吹釉代替了蘸釉,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数量。再加上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明代烧造了大量的官窑和民窑,以满足宫廷享用、日用和外销的需要。明代以后,瓷器以白瓷为主,为陶瓷工艺品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景德镇仍然是中国的制瓷中心。此外,浙江龙泉青瓷、福建德化白瓷和江苏宜兴紫砂陶器也闻名中外。其中,德化白瓷以佛像瓷雕最具特色;紫砂陶因紫砂泥而得名,以造型取胜。紫砂陶器制作的茶具让饮茶者爱不释手。
清代釉色陶瓷品种较多,如康熙年间的红釉(1662-1722)、雍正年间的碧玉釉、胭脂水、白如雪露薄胎的脱胎(1723-1735)、乾隆年间(65435)。绘画方面,古色古香、粉彩、珐琅水平较高。古色是康熙年间的重要品种,继承了明代的五彩技法,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粉彩始于康熙年间,雍正年间最为发达。其主要特点是色彩柔和淡雅,笔触细腻。到了清朝中期,西方的装饰艺术传到了中国,开始使用外来的色彩。珐琅彩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首次使用进口原料,也称“洋瓷”。雍正时期,已经可以自己烧原料了。乾隆时期,珐琅的生产达到顶峰。珐琅彩瓷胎在景德镇生产,运到北京上漆进行二次烧制。其颜色晶莹剔透,质地厚实,用作装饰时有凸起感。除了烧制中心景德镇,清代陶瓷的生产几乎遍布全国,产品除了朝野有需求外,还远销世界多个国家。明清时期陶瓷的发展对今天的中国陶瓷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