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被春风陶醉的夜晚

做出赞赏的评论

《春风沉醉的夜晚》是郁达夫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从1921开始,他写了40多部小说。

郁达夫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传体小说,代表作是《沉沦》;一类是以表现社会为主的小说,即关于社会问题的小说,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夜晚》、《波点》、《用完了》等。对于文学创作,郁达夫主张文学作品要更多地展现作者的“自我”,表达作者的“内在要求”。郁达夫的小说,无论哪一类,大多不追求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注重写人,写感情,写自己的经历。这使得郁达夫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个性特征,因此,郁达夫的小说也被称为浪漫抒情小说。

《沉醉于春风的夜晚》写于1923年7月。当时,作者受革命形势的影响,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开始从更多地聚焦于知识分子这个狭小的圈子,转向更广阔的劳动人民。在他的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工人,描述他们的苦难,展示他们的斗争,赞扬他们的道德,揭示他们不幸的根源。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没有生活的穷知识分子。生活所迫,我住在贫民窟一个狭小破旧的阁楼里。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生活境遇,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所以相遇后很快就从相互同情变成了相互关心和体贴。作品以黑暗肮脏的大都市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反映了下层阶级的苦难,表现了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和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说明,在这样的社会里,下层知识分子和贫苦劳动者是可以交流和赞美他们的真挚友谊的。

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淳朴的阶级反抗意识的形象。陈,一位17岁的女工,在一家小卷烟厂做卷烟包装工。她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对着机器袖手旁观十几个小时,有时她还被迫加班,但报酬很低。除了吃饭,她还不够付房费和买衣服。由于父亲刚去世,她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厂长总想借机逗逗她。正是由于陈生活在下层社会,她对剥削和压迫她的资本家有着强烈的仇恨。当她发现我抽烟时,她建议我不要抽烟,尤其是从她的工厂,因为她讨厌那个工厂。虽然陈的反抗和报复不会对她工作的工厂造成任何伤害,但反抗的呼声毕竟来自被压迫者的内心深处,它代表了当时下层工人的要求和愿望。陈是一个爱恨分明的女孩。她对资本家有着朴素的反抗意识,同时对遭受同样命运的人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她自己的生活也挺穷的,但是当她发现我的生活和她一样艰难的时候,她主动给我买面包充饥。当她发现“我”彻夜未归,行为可疑时,真的担心“我”会误入歧途,劝“我”改变;当她发现自己误解了别人时,她立即坦率地检查了自己。作品通过刻画这样一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善良美好的品质,同时揭示了他们苦难的根源是严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穷困潦倒,情绪低落,对黑暗的现实义愤填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深表同情。“我”没有生活,感到压抑,但当面对与自己处境相同的下层女工陈的不幸时,内心却充满了玩世不恭。陈的形象是通过对“我”的观察和接触而塑造的。在“我”的眼里,陈是可怜的、无助的、善良的、纯洁的。这部作品的写作既表现了陈美好而纯洁的心灵,又突出了“我”的人格特征,表现了“我”对弱者的同情,对下层劳动者良好品格的赞美和对黑暗的憎恶。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要么是组织材料的线索,要么是作家塑造的形象,但不是作家本人。但由于郁达夫的作品带有自传性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作品中的“我”可以认为是作家本人。正因为如此,通过这部作品中“我”的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对下层工人的感情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是当时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作品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结构严谨,整个故事发展完整自然。郁达夫早期的小说具有不注重情节、结构松散的特点,但这部作品的结构却极其精巧。作者一步一步埋伏剧情,层层推进,前后衔接,及时解决“演绎”,而且这种安排非常自然,不露痕迹。比如因为房子窄,每次陈回来,“我”都会站出来让路,所以陈自然觉得很惋惜,于是就有了送饭的故事;因“我”神经衰弱,晚上外出散步,让陈误会,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衍生出“劝解”“解释”等一系列情节。当误会消除后,两人的友谊进一步发展,故事达到高潮。

郁达夫的作品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过程。这部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更有独到之处。作品多次直接揭示“我”的内心活动,再现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比如,当作品写到陈劝我不要抽烟,尤其是不要抽她所在的烟厂的烟时,作品是这样描述我的心理的:“我知道这是她为恨N厂流下的眼泪,但在我心里,我不能这样想。我总是因为劝我而把他们当成洒了。”对这个人物的心理分析,由于陈的劝说,真实地展现了作品中“我”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在作品的结尾,故事进入了高潮。当陈发现自己误解了“我”并坦诚道歉时,作者及时描述了“我”的内心活动,从而详细展现了人物情感与理性的碰撞以及净化灵魂的心理过程。由于作品采用了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也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作者较早描写工人的一部佳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因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一直被视为五四优秀短篇小说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梅雨之夜》是精神分析小说家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和作者的其他小说一样,这部小说也描写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识。然而,与库马洛什和石秀等其他小说相比,《梅雨之夜》的特点是写作轻松,风格清新,艳俗。正是这种舒展细致的心理描写和优雅优美的风格,使《梅雨之夜》成为吸引众多读者的佳作。

《梅雨黄昏》几乎没有剧情。它只讲述了一个男人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的故事。然而,作者在新颖而丰富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娴熟的写作技巧层层剖析人物心理,将读者带入主人公丰富多彩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一个已婚男青年偶然遇到一个漂亮女孩是什么反应?

首先是心痛。

傍晚的上海街头,阴雨绵绵,灯火阑珊。下班后虽然手里拿着伞,但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带着慵懒的心情有意无意地看着傍晚的街景。这时,“一个女孩”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看到她从有轨电车的“一等车厢”下来,发现她没有带任何雨具。

梅雨是“汩汩”的,没有雨具,她只好跑到一家木材店的屋檐下避雨。我开始注意她的美貌。年轻女性的美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好看的长相,优雅的风度,甚至四肢。我觉得我面前的这个女生“都适合这些结局”。她渴望找一辆黄包车坐车回家,“看着梅雨永垂千古”,“投以忧色”,而“我”则暗暗欣赏着梅雨的美,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欣赏美的机会。“我”当然想过等“我”回家“陪老婆吃饭”,但那只是脑海中的一闪而过。我开始为回家晚找借口。主人公找两个理由说服自己:一、“我”对这个女孩没有任何依恋,“我”只是欣赏她是“一个美好的对象”;其次,她处于“重重困难”,作为男人,我不能抛弃她。于是“我”不仅问心无愧地留了下来,还“不自觉地挪动了脚步,站在了她身边”。

然后,“我”跃跃欲试。

随着雨继续下着,“我”发现斜斜的雨已经打湿了女儿的丝裙,薄薄的黑丝裙已经失去了遮盖的“效用”,“轻佻的雨”已经画出了她手臂的圆润。路上仍然没有人力车的踪影,连一个行人也没有,雨还在下,晚风吹来“凉雨给我们。”“我”想到了手中的伞,渴望成为古代的勇者,用盾牌挡住飞来的雨箭,用伞保护这个可爱的女孩。我专注地看着那个女人,希望她能感知到我的善意,主动寻求保护。然而,他看到的是女孩警惕的眼神;他担心女人怀疑他“居心不良”,只好自尊地把目光从他的眼睛上移开,驱散心中刚刚萌发的美好念头。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雨还没有停。也许是女孩失去了等待的耐心,也许是她发现身边的异性对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女孩把目光投向了“我”寻求帮助。“我”正带着“怜惜地看着的心理”看着那个女人,女孩主动抛了个媚眼,让“我”脸红。“婚后我不常用害羞来应对一个女生的关注。”“我会用什么理由来解释我的脸红?”答案或许只有一个:被婚外异性理解并初步接受后的一种喜悦和兴奋。“我”读懂了她眼神传达的信息,于是大着胆子走近女孩,“把我的伞一分为二给她遮阳”。我的试验终于成功了。

随后,该男子开始考虑人。

得偿所愿的“我”很激动,觉得自己很幸运,热血奔涌,“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奇遇”;因为“这几年……除了和老婆”,“我”从来没有和其他异性并肩走过。然而,喜悦之时,“我”却有所顾忌:“我们的熟人看到这样的同龄人会怎么想”?所以“我”把伞压得很低,“除非故意弯下腰,否则别人看不到我们的脸”。

她芳香的头发让我沉浸在难以言喻的喜悦中。“我”偷偷“看”了她一眼,突然“有了新发现”:原来她就是“我第一次爱上的那个女生,同学,邻居”!那时候,她才十四岁,相差七岁...她一定是搬到上海去了。然而,他还没有整理出这个惊喜,由喜而悲:她今年二十多岁了,肯定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了。多可悲的事啊!此外,我开始担心:我也结婚了。如果她认出我,问我结婚了没有,我该怎么说?

把一个路过的陌生女人当成初恋情人,其实是情绪剧烈波动导致的情感错位,进而让我陷入感情危机。

就在这时,“我无意中看了看路边”,突然发现妻子“斜靠在一家商店的柜台上”,用忧郁的眼神看着“我”和她。他妻子在跟踪他吗?怀疑招致黑暗的幽灵。

男人心灵旅程的最后一段,恋恋不舍,怅然若失。

“我”还在做梦:一阵风吹来,斜眼的姑娘更“迷人”。我觉得她很像名画《夜雨宫里的美图》里的日本少女;和这么漂亮的女孩一起走在伞下,是一种幸福。“在别人眼里”,“我...可能成为她的丈夫或情人”!就在这时,“我”听到了“这种铃声”:不用送了,雨已经停了。“我突然醒了”很烦恼的收起了伞,“怨恨”和“半小时不下雨了”。“我”不愿意结束这段醉人的恋情,于是委婉地提出了继续陪我的要求:“如果没有障碍,就让我送吧”;“如果雨还下得很大怎么办?”但“我”不仅听到了女孩的拒绝,还看到了她脸上的“特别的尊严”,一种包含了女孩特有的矜持、自尊和警惕的尊严。所以,“我”只是很慎重的说了再见。

姑娘“消失在黄昏中”,“我”在黄包车上醒来,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惆怅。恍惚中,“我”总觉得“有未完成的事”,“心中有牵挂”。夜空中已经出现了星星,但是“我”几次试图打开我的伞。来到我家门口的时候,我还在发呆;敲门,屋里的人问“谁”——这一问居然是女孩的声音!我进屋的时候,灯下的老婆变成了刚才在店里用忧郁的眼神看着我的那个女人。直到老婆问我为什么回家这么晚,我的表情才彻底清醒。“我”对妻子撒谎说,我和朋友在路上吃了“零食”,——“为了证明我的谎言,我晚饭吃得很少”。

由衷的——跃跃欲试的——梦幻的——恋恋不舍的,失落的,作者细致真实的描述了主人公遇见一个女孩后的所有心理过程。这种心理展示或者说精神分析是基于胡维勒乌的精神分析理论。

众所周知,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和其他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这个流派的作家一样,他的精神分析小说也深受弗洛伊德性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关于人格结构及其内在冲突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即本能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心理解剖理论。本体论可以认为人性的本质是由生物能量(或性能量)转化而来的心理能量的发泄与反发泄;人格中所有用来做功的能量都来自本能。人体结构理论是关于本能能量的投注和转移。该理论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储存本能的地方,是各种本能的驱动源)、“自我”(协调本能需要和社会要求的平衡机制)和“超我”(在良心、道德法则、自我理想等影响下形成的。,它传递实现理想和创造的本能力量等。).心理解剖学理论把人的心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其中,潜意识与本能密切相关,本能包含被压抑的本能和与性相关的情绪。

《梅雨之夜》的精神分析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作品注重描写主人公的潜在知识,尤其注重揭示人物性格中“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在“心痛”阶段,作者的写作最初触及了人物的潜意识。“我”被婚外异性感动,把她当成“美的对象”。主角的这种心理活动,不排除是“本能”的暗中推动;一边欣赏异性;我的防身术对异性绝对没有依恋,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家里等我的老婆,也会找借口晚回家。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也展现了主人公人格深处“自我”与“本我”的协商:“我”要发泄本能,“本我”要遵循“快乐原则”,“本我”既有对也有错。

在渴望阶段,虽然作品主要描写了主人的情与理的矛盾,表现了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但“我”试图接近和保护女孩的动机无疑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试想一下,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男人或者一个老太太,“我”会花那么多力气吗?

在我幻想的时候,作者刻意描绘了我深层的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深处“本我”与“自我”的斗争。当我透过伞柄偷看女孩的时候,女孩突然变成了我曾经的恋人;从表面上看,“我”的幻觉是由联想或情感错位造成的,但实际上,人物的意识活动已经从意识和前意识进入了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中存在着被压抑的想法和感受,尤其是儿童性发育的创伤性经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一般不愿意或无法回忆起这些观念和经历,但当意识或心理中的“监控”机制放松时,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东西就会出来,人们就会回忆起这些相对“黑暗”的东西。——由于羞耻感、担心道德谴责等因素,婚后我可能一直不愿触碰初恋,但突如其来的外遇所带来的兴奋和激动干扰了我意识中的“监控”机制,于是我对沉睡在潜意识中的初恋情人的迷恋就醒了。无意识的非理性因素让我误以为眼前的女孩就是过去的恋人。担心遇到熟人,他放下伞,突然在路边的一家店里看到了妻子“忧郁的眼神”。这些行为和心理活动实际上表现了主人公意识或人格中“自我”与“本我”的冲突。《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要求主角抓住机会享受与女生相处的甜蜜和快乐。但“我”是个已婚男人。作为一个“君子”,“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妻子的责备,担心承担的社会责任,甚至会立刻受到良心的责备。于是,在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汇处,在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中,“我”着急了。这种“本我”与“自我”的冲突是极其真实的。忠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对自我名誉和现有家庭的保护,对婚外异性的向往。

在迷失阶段,主角频繁地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游走。意识是一种注意力的感觉。通过注意的活动,人可以感知到外界的现实环境和各种刺激,而潜意识是一种不被人感知的非理性心理现象。在和十几岁的姑娘们依依不舍地分手后,各种感官官在意识的控制下纷纷告诉我:下雨了,晴了,房间里接电话的人是老婆,老婆站在门前等等。,但蛰伏在潜意识里的本能依然有很多想法,依然在寻找那种不复存在的快乐——主角觉得“一件事还没做好”,“心理上还有一种牵挂”;潜意识中的非理性因素让我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误以为女孩还在身边,误以为老婆的承诺是女孩的“嗡嗡”,误以为灯下的老婆是在店里看“我们”的女人。

《黄梅雨的黄昏》的成功毋庸置疑,在于其细致入微、真实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对潜意识的性心理和幻觉的展现。但这种描写和展示的成功,与作者对《恰到好处的极限》对性心理描写的恰到好处的把握和全篇文笔的优雅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以西方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我们感觉作者也接受了东方古代儒家伦理的规范:男虽遇女,但言行“以情为基,止于礼”,始终恪守“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道;写男人的事情,揭示人性的秘密,作者既剔除了艳俗的文字,避免了露骨的场景,又点缀了诗意的意境,融进了儒雅的情怀,这一切都使作品诗情画意,飘逸含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优雅的“中和之美”。

《梅雨黄昏》是一部长篇读物,它的奥妙就在于作者画了一幅优美飘逸的心画,奏了一曲细腻的心歌。

如果你想谈论它,停止。

-欣赏伊豆的舞女

78年前,一个叫川端康成的人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伊豆舞女的故事,略带伤感。

故事本身的情节很简单:少年初恋。如果要多说一点,那就是:在一个山山水水的季节,一个读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安静的旅途中,遇见了一位美丽的舞者。我一写到这里,就知道这是一件很优雅的事情。唐岛是一个非常古朴的岛屿,有山,有水,有树。放松需要的风景都有。作为一个学生,它不是一个豪华的度假胜地。对于艺人来说,也是一个表演的好地方。

故事从唐岛开始。少年对旅途中初次见面的舞蹈演员一见钟情。我差点说这是初恋故事。说“差不多”是因为:故事中的两个人并没有世俗人想象的那么相爱,在一起几个月了,甚至还互相发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流几滴眼泪,来诠释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于是一场如烟如雾的青春惆怅感在眉眼间上演。

日本是一个小岛国,所以日本人骨子里充满了淡淡的绝望,像东山魁夷,村上春树,川端康成也不例外。他带着浓浓的日本情调,把这段充满关怀的初恋渲染得极具东方美。日本人特有的伤感和颓废,也让整篇文章充满了北国春天的调子。

日本的音乐经常重复,好像一直在预示着结束,估计舞者演奏的音乐也是如此。全文没有一个火热的词,适合涉世未深的孩子。这位14岁的舞者在每一个鞠躬、微笑、敬礼、羞涩中透露出难以言喻的美丽,甚至让人想象她在八朵樱花飘落的花瓣中曼妙的舞姿。

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没有繁华;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没有智慧;伊豆和京都更不一样,没有京都的古韵。它所拥有的,大概只是淡季的忧郁和纯粹。而这种忧郁和自然正好适合这种朦胧的初恋,所以这个故事只有发生在伊豆这样的地方,才让人觉得有道理。

最终,这个发生在合理地点、恰到好处的初恋故事有了一个恰当而平淡的结局:“我”终于回去了。在我认识舞女的整个时间里,两人从来没有弄坏过这张薄薄的纸,更不用说了。就像一句老话,“知君情也深,记人尽在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