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的典型特征

第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定义“好莱坞”有几种方式:最广义的是指美国电影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电影公司”,包括时代华纳公司、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大和米高梅);“好莱坞”这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大洛杉矶的一个城镇。山坡上有一个巨大的“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一家派拉蒙的主流工作室坐落在这座城市里。

从时间坐标上看,大约从1904开始,叙事形式(戏剧)成为电影工业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这时,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电影业的一股强大力量。

1908-1927是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发展阶段。

1910左右,很多电影公司开始搬到加州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好莱坞成为电影公司的主要聚集地。

1920年10期间,很多小公司逐渐合并成一些大公司。

在这种流行的制片制度下,美国电影开始形成完全叙事的电影制作。

爱迪生公司(Edison Company)的导演埃德温·波特(Edwin Porter)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和发展原则拍电影的导演(与早期的歌舞喜剧电影相比,这是一部前古典叙事电影)。

波特的电影《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我们看到一对母子被消防员救了两次,一次从里面,一次从外面。

虽然影片中运用了一些重要的经典叙事因素(比如一个消防员预感到一场火灾即将发生,一系列消防车拉着警报驱向现场),但波特并没有意识到如何利用当时两个镜头的交错剪辑向观众传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情节。

波特的另一部电影《火车大劫案》(1903),堪称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原型。

剧情的发展在时间、空间、逻辑上都有清晰的线索。从抢劫开始到被消灭结束,观众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步步的发展。

格里菲斯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与不同群体的冲突》(1916)在叙事语言上具有开创性,这对于电影与音乐、戏剧、小说等门类一起站在艺术作品的行列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两部电影将一个场景分成了几个镜头,交叉使用了远景和大特写,他赋予了这些技巧强烈的动机或理由。

在剧情处理上,既是对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救援行动的简单说明,也是一场经典的“最后关头的救援”。

格里菲斯把剪辑句法的基本要素变成了精确有力的语言,被电影学者称为“经典剪辑”。

经典剪辑是用剪辑来增强戏剧效果,而不是仅仅达到一些纯粹表面的目的。

而把动作分成一系列镜头,精心选择和安排远景镜头、中景镜头和近景镜头,不断变换观众的视点,这就是主观连续性,即包含在相连镜头中的联想。

打个比喻,直到今天,一辆汽车有四个前轮和后轮、一个方向盘、一个驾驶室和其他基本元件。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电影,尤其是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就是那四个轮子和一个方向盘。

到了无声电影的末期,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末,经典好莱坞电影已经发展出了相当复杂的格式,声音、色彩等新电影技术的出现也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典的好莱坞叙事电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顶峰,并很快风靡全球。

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长期萧条后,好莱坞电影业完成了向新好莱坞的转型,迎来了一派繁荣。

涌现出一批被称为“电影界年轻人”的年轻导演。他们对经典的好莱坞叙事传统充满了敬佩。他们沿袭了经典的电影类型,但他们加入了许多个性化的风格。

高科技的应用也丰富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段。

弗朗西斯科·科波拉的《教父》(1972);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1975);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1976)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马丁·斯科塞斯是典型的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一代人。他深受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好莱坞统治下的美国电影界。他能将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叙事方式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讲述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好故事”。同时,他在故事中包含了想法和思想。

先有一个让观众满意的故事,然后观众才会考虑接受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是从感性到理性。讲故事一直是他传达感情和思想的有力武器。

斯科塞斯的电影还使用了许多大胆的新技术,大量的跳跃,突然的定格,以及许多大胆的特技,这些都是传统好莱坞所没有的。

但这些技巧是建立在观众的认知基础上的,具有巴赞所说的“逻辑”,所以仍然维持着观众的错觉。

不像很多欧洲导演,他的电影还是观众的角度,他在观众的角度和导演的角度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他们否定那些“隐而不见”的叙事和“消极”的经典观影原则,他们大力提倡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或许斯科塞斯的探索才是当代电影的发展方向,也是好莱坞经典电影的未来方向。

罗伯特·艾伦(Robert Allen)和美国著名电影史专家道格拉斯·戈梅利(Douglas Gomery)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film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指出:“本世纪以来主导西方的电影风格被称为经典的好莱坞叙事风格。

这个术语指的是电影元素的一种特定的织物范式,其整体功能是以特定的方式讲述特定类型的故事。

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叙事包含了一个连续的因果链,动机是对某个角色的欲望或需求。

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满足那些特定的欲望或需求...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到20世纪20年代末,好莱坞风格作为叙事电影创作的专属风格,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人所接受。

其他风格都被好莱坞风格的阴影所遮蔽,会在好莱坞风格建立的标准面前被评判。

对于电影史家来说,好莱坞风格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历史上定义的标准和一个审美参照系。

其他风格也会在这个参照系中被评价,参照系中的电影和电影创作者也会确定各自的立场。

显然,好莱坞经典电影的“整体功能”就是用特定的方式讲述特定类型的故事。

”而这种“特定方式”正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的戏剧风格,它进一步形成了好莱坞全盛时期独特的类型电影,使得好莱坞电影可以归入“特定类型”。

所以好莱坞经典电影一度被称为“戏剧电影”。

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结构策略

西方戏剧千百年来一直在舞台上讲故事,早在古希腊戏剧中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五幕戏剧结构(序曲、介绍、展开、解析、尾声)。

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很“霸道”,把借用这种结构风格讲故事的电影结构方法放在自己的名下。

当然,戏剧是根据冲突法构造的,虽然它也适用于电影剧本的结构,但是“电影在适用这一法律时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特殊情况。”

”(美国电影和戏剧理论家劳森)

在经典的好莱坞叙事结构中,还有一种以序曲、主题、第一主题变奏曲、第二主题变奏曲、主题再现和结尾的交响乐为基础的“电影交响乐结构”,本文不展开。

1,前奏和尾声。

古希腊戏剧大多在广场市场上演,人来人往,环境嘈杂。序曲的作用是等待观众,帮助他们平静下来。

序曲往往既没有故事,也没有人物,只有音乐。

后记的作用是让观众冷静地回归现实。

上世纪六八十年代,好莱坞电影被甩的时候,电影上映前已经有一段时间在放广告了,所以电影往往从第一个画面就进入故事。

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巩俐在第一个画面就开始说话,就是一个例子。

结尾因为故事结束了,让观众等灯亮的角色也被很多剧作家和导演抛弃了。

早期的经典好莱坞电影都是严格按照五幕来组织的。20世纪80年代后,叙事结构成为主流,没有序曲和结局,只有开场、发展和解决三幕。

这种演变不是审美因素造成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2.“起、承、转、合”。

我国古典学派在文章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概念。

这个结构性故事的总结,类似于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结构的开启、发展、* * * *和解决。

引言,导演在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破题”,即介绍剧中的明星人物和他的对手,设置一个矛盾或危机。

开场要求是“开门见山”,以行动导向的冲突进行。

任何叙事艺术都是以作家为中心的,而这种“冲突”往往体现为人格的冲突。

开篇部分要着重阐明重要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也要指出叙事的重点和基本情况。

典型的做法是在一开始就试图用连续的剧情动作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继续观看。

这种情况可以用“把观众困在剧情里”来形容。

观众会在呈现的事件中推测可能的原因。

比如好莱坞经典电影《断蓝桥》的开场,就是在一场动作导向的冲突中展开的。

男主角罗伊和女主角玛拉在一战混乱的空袭警报中相遇,场面很大。

罗伊是一名即将奔赴前线的士兵,玛拉是一家纪律严明的芭蕾舞团的演员。这是一个小场景。

这些基本情况不允许他们谈恋爱。

罗伊是出身浪漫贵族家庭的军人,玛拉是出身平民家庭的务实女孩。

罗伊拿着玛拉的小护身符,没有参加老板的宴会,而是去看玛拉的表演,私下约她出去。他们在烛光俱乐部约会。

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还有英国传统社会中传统等级观念的分量。

这个开场部分让性格冲突遇火,为以后的冲突奠定了基础,也为悲剧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

发展,也叫“纠结”,重点是矛盾和纠结如何强化剧中主人公的困境和危机。

不仅要表现剧中主角的能量和目的,更要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所面临的险恶环境。

电影《断蓝桥》的发展部分有五个场景,孤立地分成几个段落。

仔细分析,上一段是下一段的开始,下一段是上一段的必然延续。

另一种说法是,上一个是下一个的准备,下一个就是上一个的* * *了。

根据冲突法则,《灵魂》的作者精心设计和安排了所有的部分,以加深矛盾。

由于矛盾的加深,也造成了戏剧艺术必须具备的那种张力。

这种“张力”必须逐步加强,不能放松。

难点越来越难好看了。

姐姐反对后,妈妈反对,爸爸又反对。这是琼瑶戏剧的通病。同性质的对立张力是一样的,所以不是进步张力。

阿彻在《戏剧的法则》一书中说:“戏剧最大的秘密在于“张力”二字。

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是产生、维持、中止、加剧和缓解紧张。"

为了不断强化这种张力,经典的发展结构往往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按照剧情发展的逻辑,把来龙去脉按顺序讲清楚,让剧情以一步一步的发展动力走向* * *。

必须按照因果关系,段与段,场与场,循序渐进,承上启下,合情合理的连接。

大部分的剧情发展模式是:因果关系以不同的方式改变人物的处境。

最常见的是已知信息的改变。

往往人物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获得一些信息,其中一些信息对剧情转折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目标导向模型,及其衍生的搜索模型和调查模型。

时间和空间也提供了不同的剧情发展模式。

经典的发展模式强调戏剧的整体性,看似合理的动机和各组成部分的连贯性。

每一个镜头都不着痕迹的过渡到下一个镜头,试图让动作顺利进行,产生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

为了增加冲突的紧迫感,有时会加上某种期限来加强感情。

尤其是早期经典的好莱坞电影,经典的发展模式往往有两条剧情线索,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与主要的动作线索同时展开。

在爱情故事中,一对未成年恋人和一对少校恋人同时出现。

*** (HighestPoint),电影叙事中的***是指戏剧进展的最高点(在情感、情节、强度上)。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不一定是激烈的场景,只是激烈的情感。

在希区柯克经典的淋浴杀人场景(第一幕结尾)中,有远比最后在地窖中发现母亲尸体更凶残血腥的表演。

* * *未必是戏剧性的突变。

相反,* * *可以是一个预期和预期的对抗。

比如经典电影中的西部片和侦探片,主角和对手公开接触,正面交锋。

一方赢,另一方输。

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的* * *往往是结构的顶点,是冲突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刻。

在《断蓝桥》中,如果说发展部分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当被当作伏笔的“年级差距”这一新矛盾突然出现时,原有的矛盾就会发生质变,形成全剧的* * *:玛拉做出最后的选择,她冲到罗伊母亲的房间,向罗伊母亲坦白自己的不幸。

* * *玛拉此刻的个性引人注目:她是一个被正统观念深深束缚的女人,一个身体被侮辱,内心纯洁美好的女人。

这一刻,整个冲突所体现的两种力量谁胜谁负已经确定:在纯爱与传统观念的较量中,玛拉最终失败。

西方绘画总是有最中心的焦点。

西洋画能很自然地把观者的目光吸引到视觉焦点,这是其技巧的必然结果。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部经典的好莱坞叙事电影,时长两个小时,往往在其时间的中点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小时,即“1ST文化”。

决议,* * *之后的部分,是矛盾冲突的终结。

原则上,任何叙事都会走向终结,而终结往往意味着故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和冲突已经解决(至少得到了解答)。

大多数经典的好莱坞叙事电影都会呈现一个封闭的结局,不留任何未解的问题,寻找一个最终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

观众通常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答案和冲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叙事形式所必须的。

按照经典传统,在喜剧里,是婚礼或者舞会,在悲剧里,是死亡,在一般戏剧里,是团圆或者回归正常生活——结束。

由于位置特殊,最后一个镜头往往是哲学总结,概括前面材料的意义。

3.好莱坞最新的写作理念--搭桥。

美国学者托马斯·沙茨(Thomas Schatz)在《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一书中指出:“好莱坞电影公司实际上逐渐规范了电影制作的每一个阶段,从叙事的构思到电影的最终上映。

好莱坞的标准化制作是与好莱坞观众密切接触和协调的结果,是对观众集体价值观和信仰的回应。

市场的成功必然会鼓励重复,任何叙事模式,哪怕是电影叙事一般语法中某个孤立手法的演变,也是制片人和观众不断交流的结果。

观众的反应最终决定了一个故事的叙事范式或技巧是否需要重复或改变,最终会在电影制作体系中被规则化。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好莱坞经典电影制作的几十个流程:先由制片方提出拍电影的意图,交由编剧部门杜撰故事,确定剧情,再由“噱头部门”加入笑料,补充搞笑场面和次要情节,然后在专门为对白设计的部门写对白。

剧本定稿后,由总导演分配给负责每个场景的导演,安排协调和调度...

由此可见,一部经典的好莱坞叙事剧的创作和完成,并不像一幅画或一部小说往往是一个人独自构思和创作的,而是一个集体项目。

比如小说的结构不重要,小说家写的很多,读者就算乱读也能看懂。

电影,尤其是经典的好莱坞电影,都是线性叙事,故事结构必须非常严谨。

好莱坞不同流程的编剧是靠什么来构建叙事框架的?看了下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好莱坞的编剧更像是一群建筑工程师,他们在搭建桥梁。

他们新开发的玩法叫做“桥牌”。

故事进入重点* * * * *

ⅠⅡⅢ

序幕,开场,发展,结局。

第一码头和第二码头

(动机)(目标)

我们知道,建桥不是从河的一边建到另一边,而是先建中间的承重墩,再建两边的桥板。

好莱坞《工程师》的结构剧本也不是从头到尾写,而是先找到图中所示的“动机”和“目标”两个桥墩。

从这里开始,全剧的叙事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第一个码头是故事的切入点,“工程师”苦苦思索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意外”导致故事进入。

在第一个码头,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主角的动机。

在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情节因果链是几乎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

第二个码头在全剧的* * *里,这是男主角的目标。

只有把这两部分理解透彻,建立牢固,桥面才能铺开。

这是“桥梁法”的核心。

虽然这种方法很巧妙,但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式来构建一部经典的好莱坞叙事电影。

以前一部电影的片长是10分钟,一部120分钟的好莱坞电影是12大电影,一部电影是由12个事件组成的。这是一种机械的习惯,也是隐藏在观众头脑中的习惯,即10分钟后,期待下一场赛事。

造桥的工程师在选择造桥材料时,要权衡长度、尺寸和重量。

好莱坞的“工程师”及时剪辑了素材。对于完成时间超过65,438+00分钟的事件,65,438+05分钟减去5分钟就好了,填空也是可以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电影观众的欣赏节奏加快,完成一个小事件需要6-8分钟。这样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大概需要16个小事件。

“工程师”总是通过删减小事件来修改修图脚本,然后分析大的结构,以对称性为好的标准。

这是好莱坞剧《工程师》把握节奏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第三,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巧和策略

1、蒙太奇技巧: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地切换了大量场景,直接解构了戏剧空间,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并由此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告白镜头确立一个故事的位置,然后,随着动作的发展,切到人物或事物的中间。

显然,这种叙事蒙太奇是基于观众对事物认识的心理逻辑。

所以很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换句话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电影的叙事却忽略了蒙太奇的叙事手法。

这是一种隐藏自己的所谓“透明”叙事。

这种叙述方式给观众制造了错觉,让他们相信好莱坞的传说。

2.观点的选择:经典好莱坞观点包括主观、客观、绝对客观、全知、作者、多元和二元观点。

在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叙事手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并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感性主体性”和“心理主体性”观点。

因此,经典的好莱坞叙事电影通常采用无限制的叙事手法。

即使观众只关注一个人物,我们也能通过剧情获得剧中人不理解或听不到的信息(《西北偏北》和《马路战士》就是这种倾向的很好例子)。

这种手法只在一些主要依靠神秘类型的电影(如侦探片)中被抛弃。

经典的好莱坞叙事并不盲目鼓励观众对影片中的主角绝对认同,而是在本质上,“电影的终极力量,尤其是经典好莱坞传统的力量,在于主观认同与客观超脱、参与与观察之间的张力。”

好莱坞经典电影煞费苦心地让观众主动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身份,参与剧情,同时通过精心的安排,让观众置身于这些中心人物之外,以一定的审美距离观看剧中人的表演。

这突出表现在相机的前/后拍(主体)镜头叙事模式和全知叙事模式的交互运用上。

一方面,在正手/反手镜头中,影片让剧中人直接为观众组织戏剧空间。只有当剧中人在观看时,观众才能直观地看到剧中所看到的物理空间,从而直接促使观众和剧中人物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也会成为剧情行动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当镜头采用全知叙事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理解远大于剧中人,观众实际上是和导演一起进入了一个无意的剧情:即观众和导演都“凌驾”于剧中人之上,像上帝一样俯瞰剧中人物的困境。

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了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到了旁观者。

3.角色结构谱:好莱坞经典电影的角色往往如下:正面、负面、配角、主动、被动、刻板、一串红、圆平。

俄罗斯学者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在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研究中,认为故事中的许多身份和不同人物有七种角色,普罗普称之为七种“行动类别”。

分别是:①坏人,②恩人,③帮助者,④公主,或者你要找的人和事,⑤派遣者或发动者,⑤英雄或受害者,⑤假英雄。

应该说,无论是叙事电影还是民间故事,类型化的人物都是其相似性的叙事基础。

经典好莱坞电影往往追求人物类型学。

所谓类型人物,正如英国文学理论家福斯特所说,是具有单一人格结构的人物,也就是说,是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一个名词来概括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体裁人物,最大的优点是读者或观众很容易区分并记住。这个流派人物善恶分明,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界限非常清晰。

当然,这类人物最大的弱点就是性格太浅薄,缺乏丰富的人格内涵。

在好莱坞制作的大量西部片中,几乎所有的主角都有善恶分明的倾向,几乎所有的英雄、牛仔和印第安人、警察局长和歹徒都可以用类型学来分类。

4、对话技巧:经典好莱坞电影对话有以下功能:带动故事情节;表达人物内心;介绍起源、背景和过去;固定下调。

谈谈编剧写对白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情。

不做陈述,小心好句子。一个人看就好,放到角色嘴里就不好了。

激动的时候不要解释白话。

人家说话不要太完整。

“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这是日常口语里说不出来的话,写对话是失败的。

舞台上有很多很长的对白,放在电影里要小心。

《苏菲的选择》和《德州巴黎》都有十几分钟的精彩长对话,这首先需要演员很棒,然后故事要堆叠到那个意境和意境。

对话也可以用来过渡和沟通。

对话不应该和视觉重复,但可以和视觉互补。

好莱坞编剧最古老对话的信念:最后一句话最有力。

5、节奏控制:文章作者通过段落来控制文章的节奏。

控制一部电影节奏的方式很像。一部电影是由开头和结尾的视觉标点符号——镜头——分割的。

空镜、抖镜、淡入淡出等。都能起到段落逗号和句号的作用。

好莱坞经典电影的转场包括时间转场、空间转场、情感转场、空镜转场、回声剧转场等等。

6、好莱坞剧本写作程序:一般是这样一个顺序:构思(idea)、技巧(synopsis)、角色研究(character

素描)、故事处理、逐景出线、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