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部作品为例,谈谈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区别。
摘要
“意识流”原本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忽视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意识不是碎片的连接,而是流动。这是心理学上第一次正式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连续性理论”强调了生命冲动的连续性和可变性。他对“心理时间”和“空间时间”的区分,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理论和梦与艺术的关系,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术界普遍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然而,由于其独特的技巧和较高的成就,意识流文学通常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理论命题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把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在纸上,反对传统小说那种介绍人物身世、外部环境、偶尔站出来评论的写作风格,要求作者“退出小说”。这个想法最早是由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后来艾略特的“去人格化”理论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乔伊斯将摧毁作者人格的戏剧视为最高的审美形式,并试图在小说中实现这一目标。乔伊斯认为作品是与外界事物绝缘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结构。作为现成的艺术作品,它与社会和历史无关,甚至与作者本人无关。因为社会历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创作素材,进入作品后就已经“艺术化”和“形式化”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技术
自言自语
在假设没有其他人在听的情况下,一个角色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中最常用的手法。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有许多独白。它的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为,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身的真实意识。这种内心独白被称为“直接内心独白”。
另外还有“间接内心独白”,描写人物内心活动,但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通常表现出较浅的意识层次,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其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更为正常。
内部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述者或人物对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追寻,是在没有他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是在理性的引导下,进行逻辑有序的推理或解释,而不是让意识自然流动。这种技巧在普鲁斯特的《寻找逝去的时光》中被广泛使用。英美一些研究者断然否认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家,主要是因为他的“内心独白”只是一种受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完全自然的意识流。
时空蒙太奇
科学小说主要分析人物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和态度,或者直接用人物的意识活动来架构作品。
编辑本段的开发过程
心理小说的先驱是19世纪的法国作家司汤达。司汤达擅长心理描写。他全神贯注于人们的心理现象,其他的一概不管。心理小说的心理描写反映了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写是意识层面的心理思考,仅限于对心灵和感情的理性分析,不涉及潜意识层面生理状态的反映。所以他的心理描写非常冷静理性,充满了逻辑和理性,表现出了性格坚强和现实态度的特点。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分为社会心理和爱情心理两个层面,描写了时代的总体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细致分析了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过程。他对人物内心张力的表现具有现代意识的特征。因此,他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由于他的心理意识所表现出的“现代性”,他在全世界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代表作《红与黑》(1830)。19世纪著名的心理小说有奥斯汀的《爱玛》(1816)、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1877)。心理小说的情节通常比较简单,心理描写的代表作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构建的。一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他们的思想和内心独白。小说中用来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主导词,通常是“他想”、“他一直在想”、“他偷偷说”、“我想”、“我心里说”,这是一套传统的心理描写。心理小说在20世纪发展成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并传播到欧美国家。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就像一条河流,是一种不间断的主观意识形态的流动。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角度”、“慢动作”、“特写”、“闪回”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经常使用这种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最多的意识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
诗意和音乐
为了加强象征效果,意识流小说家有时会使用诗歌和音乐。他们广泛运用形象隐喻、动作结构、节奏、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来暗示人物在某一时刻的感受、印象、心理状态或作品意义。伍尔夫的《海浪》的语言与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的《海妖尤利西斯》第11章使用了巴赫赋格的结构。
心理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体裁,也没有公认的统一定义。它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或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式的发展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直线推进,而是通过与人的意识活动的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限制,往往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和变化,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和地点上的紧密逻辑联系。时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经常交叉或重叠。这类小说往往以当时正在发生的一个事件为中心。通过扳机,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各个方向展开和收缩,反复循环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有枝有藤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烈·贝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