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军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后来到了哪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一提到国民革命军第29军,我们不由得想起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抗日浪潮中前赴后继,奋勇杀敌,驱除日寇,恢复山河。那么,国民革命军第29军是如何组建的?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一、成军于中原大战。1930年,蒋、桂、冯、阎四部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场耗时7个月之久的军阀混战。在这场“中原大战”中,双方***投入兵力100多万,死伤逾30万人,战火波及20多个省。冯玉祥所领导的西北军在战争中溃败,余部约6万人在宋哲元的带领下退守山西。第二年6月,宋哲元率部接受张学良的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宋哲元任第一任军长。
刚刚经历恶战的29军,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全军只有两万多人,且缺吃少穿,装备简陋。大部分士兵所持武器为老式汉阳造或毛瑟枪,全军只有山炮十多门,重机枪不到百挺。但正是这场军阀混战,让宋哲元意识到发动内战是错误的,只有“不打内战,枪口对外”才是中国的出路,才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认识,在当时是极具战略眼光和进步意义的,也成为他后来浴血抗日的强劲动力。
二、成名于长城会战。“9.18”事变后,日寇大举南下,进犯河北,于1933年3月入侵到了喜峰口。张学良电令29军火速赶往喜峰口,支援当地守军。因29军装备很差,轻重武器奇缺。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宋哲元便为每个士兵配备了一把大刀,聘请武术教官教授士兵用刀之法。长期训练下来,士兵们的近身肉搏技艺日趋纯熟,每每在关键时刻收到奇效。3月9日,敌我双方先头部队开始交火,几轮冲锋下来,29军受制于日军的精良装备,伤亡很大。
宋哲元自然而然想到了手中的“大刀队”。和部下商议之后,决定发挥“大刀队”近身肉搏的优势,对敌人发动一次奇袭。于是,宋哲元下令赵登禹旅长亲率“大刀队”数百精锐,持大刀,携手榴弹,趁夜摸进日军驻地。先用手榴弹一阵狂炸,敌人惊魂未定之时,“大刀队”已如天降神兵般,出现在了日寇面前。一阵风卷残云似的砍杀之后,日军还未来得及看清来者面目,便做了刀下亡魂。
宋哲元还下令另一名旅长佟泽光带队接应,在敌营中大肆放火,附近的日军见火光冲天,纷纷赶来救援,佟泽光率部设下埋伏,对救援日军迎头痛击,乘机占领了日军的炮兵阵地,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炸毁敌军辎重粮草,一举夺回喜峰口关隘,迫使日军撤出了关口。这一战,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击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29军乃至中国军人的威风。日本《朝日新闻》气急败坏地宣称:“喜峰口战役是皇军60年来未有之侮辱。”29军由此威名远播,《大刀进行曲》应运而生,唱遍中华大地。
三、受挫卢沟桥。29军在喜峰口阻击日军一战成名后,回到了察哈尔,收编了一部分抗日同盟军的人员和武器,部队人数已达6万余人,装备和战力都有了质的提高。1937年7月,日本悍然挑起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驻守卢沟桥的29军奋力抵抗,毫不退让。在战争中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相继殉国;团长申仲明亲临一线指挥战事,不幸战死;正面抵抗的一个连200多人中仅4人生还。29军全体官兵,在顽强抵抗了近一个月后,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到了保定。
蒋介石罕见的不但没有责怪宋哲元,还将29军扩编成了第一集团军。但此时部队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都各怀鬼胎,以保存实力。后来,宋哲元被蒋介石调离,病逝于四川绵阳。此后的原29军将领张自忠,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和枣宜会战,战功卓著,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
四、弃暗投明,终成人民军队。淮海战役前夕,原29军硕果仅存的两支部队第五十九和七十七军部分士兵,在***产党人张克侠、何基沣的带领下,弃暗投明,成功起义后加入了人民军队,成为正义之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