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泓生死场简介

内容介绍:

小说《生死场》的构思始于哈尔滨,前半部分连载于哈尔滨国际会文艺周刊4-6月号,1934。这本书有十七个章节。在第一节《麦田》到第十节《十年》中,作者以一种感性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的贫苦生活。他们受到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对蓝天,脸对黑土。他们努力工作,弯腰驼背,一瘸一拐,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遭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在这种生活中,有些女性会生下畸形的孩子。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高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20世纪3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尤其是鲁迅的序言和胡风的后记,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创作背景:

1935年6月65438日至2月65438日,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系列”为名在上海出版,以鲁迅为序,以胡风为后记,在文坛引起极大轰动和强烈反响,萧红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的抗日作家地位。

《生死场》原名《麦田》,后被胡风改名《生死场》。这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腥的现实无情地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歌颂了他们誓死不做亡国奴、与侵略者坚决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出版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呼唤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增强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在《生死场序》中,称赞萧红的描写“北方人民为生而强,为死而争,常已穿透纸背;女性作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离经叛道的写法,增添了不少光明和新鲜感。”

《生死场》深受读者喜爱,社会影响力巨大。因此,萧红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