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节奏划分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

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作者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雨巷

百度百科_戴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