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什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将“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至“联蒋抗日。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动摇。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之所以鲜明地提出抗日战争中国必胜的论断,其中一个根本的依据就是当时的中国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这就是“中国***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
这支军队从南昌起步,历经三湾改编,到古田定型,在排除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后已经自觉而坚定地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在这种制度的支撑下,这支军队始终如一地贯彻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新形势下,我军要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切实把党领导军队的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好,才能为履行好党赋予的使命任务打下坚实的政治根基。
扩展资料:
《论持久战》内容简介
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作品影响
《论持久战》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它清楚而又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不仅对中国***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据程师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
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全文刊载《论持久战》,也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冯玉祥在武汉创办三户印刷社时,便指示下面大量印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书,并向后方蒋管区运送。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中国报导》上及时地用世界语节译了《论持久战》。受周恩来委托,宋庆龄找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语,在国际友人间和海外广泛传播。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亲自为英译本写了序,在序言中,他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百度百科——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