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乐俊简介
见到谢乐俊是在湖南教育出版社楼下。乍一看,真的很难把他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刊物主编的身份联系起来,但只要你说起童话,就会觉得他真的是童话大王。这一点从他孩童般天真无邪的笑容和率真的举止就可以看出来。童话让我永远保持一颗真诚友好的童心,他说。
不到20岁,谢乐珺就开始创作童话。二十年过去了,他陆续创作了两百多万字的童话。对他来说,创作童话似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我们很好奇:你怎么能一直写童话?谢乐君回答:我的童话源于生活,生活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
从讲故事到写故事
最初与童话结缘,源于二十年前谢乐珺在乡村学校教书的时候。
谢乐俊的父亲是湖南省洞口县第二中学的一名普通语文老师。他一生都喜欢学习和教学。他在家乡教书30多年,20岁退休。当时有顶岗政策。16岁的谢乐军在父亲的安排下,两个月后放弃高考机会,去打工,成为洞口县的一名乡村教师。
当时,谢乐军任教的小学坐落在离村子很远的一个偏僻的山坳包上,学校只有6个老师。他从小热爱美术,渴望成为一名画家。学校教室里雷锋等名人的画像都是他自己画的。孩子喜欢我,首先要感谢画画。他们都喜欢看我画画。谢乐军和学生们成了朋友。在业余时间,他经常带他的学生出去郊游或写生。
80年代初,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课外读物缺乏,物质贫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每个月,谢乐珺都会从每月34.5元的工资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来订购《好孩子》《青春文学报》等报纸,为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故事或新闻。然而,报刊上有限的文学故事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不得已,他开始自己编故事。
当初谢乐俊的故事素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和他的童年回忆。得益于父亲对诗词歌赋的热爱,以及对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谢乐骏从小就喜欢文学。其他孩子幸运的是,谢乐俊从小就能看父亲从学校借来的漫画书,以及在省文联工作的二叔寄来的《小溪》等儿童文学期刊。通过阅读,他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
我二叔经常回老家写作,给我开‘故事会’,生动地朗读他的新作和《鸡毛信》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我妈妈只上了一年半的私立学校,但她可以阅读许多书籍和报纸。她再忙也会抽空给我讲一些‘长毛猩猩奶奶’、‘大力士黄毛爷爷’之类的神话传说。我爷爷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老人。他喜欢讲“黑脸雷公”和我们当地的传奇才子“谢”的故事。20多年过去了,童年的美好往事依然铭刻在谢乐俊的记忆里。
通常谢乐俊会在前一天晚上编故事,第二天讲给学生听,偶尔边编边讲。谢乐俊发现,自己的故事有时候比报刊上的故事更受学生欢迎。他把自己的故事整理了一下,发到自己经常订阅的报纸上,没想到还是发表了。
童话《留在金桥》,最初发表在上海好孩子杂志上,源于他家乡的一个民间传说。小时候我爸也是这么跟我说的。这是一个“好心有好报”的民间故事。谢乐君对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提炼和加工,赋予了它更深刻的意义,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后来有一个《喜鹊与八哥》的童话故事,是根据他小时候看到八哥在屋后的梧桐树上霸占喜鹊的巢,两只鸟生死搏斗,八哥把喜鹊赶走。这是他早期的两个童话故事。
谢乐珺在小学教书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三月二十八日》、《兔王与猴医》、《换鼻子》、《向猴子学习》、《软禁的四个盒子老师》等童话。表达的主题大多与教育有关,比如孩子做事要谨慎,不要盲目跟风,对待不同的人和事要有不同的态度,老师要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直到现在,谢乐俊还是忘不了那些孩子,忘不了那个山村小学。
爱童话胜过爱孩子。
谢乐君在农村学校工作了近十年,教过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小学课程,做过少先队辅导员、共青团员,后来做过学区经理。那段时间,他写童话、写小说、写新闻、写简讯、写广播,接连发表30多万字,成为农村家喻户晓的名人。他热爱文学,享受文学带来的创作乐趣,这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有一次,我和同事在学校吃饭。县教委主任和办公室主任突然来我们学校找我谈话,问我能不能写童话。我是初生牛犊,我说写材料不是文学创作那么简单。这还是难倒了我,让教委主任很惊讶。原来洞口县教委需要一个秘书,得知有个名人在农村学校有很多稿子。于是,县教委领导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驱车来到谢乐军的学校,为的就是一探大家都在议论的那支笔的真面目。就这样,谢乐军很快被借调到洞口县教委。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创办了《湖南教育报》,面向全省招聘了十几名编辑记者。谢乐君被成功录用,因工作需要被分配到《湖南教育》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两年后,带着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谢乐珺参与了《小学生指南》的编写。
1993新创办的《小学生指南》想开设一个科普专栏,希望以新颖的科学童话的形式向年轻读者介绍科普知识。当时的《小学生指南》贡献了几个作家,但没有一个觉得到位,写出来的童话不能令人满意:知识渊博,故事生硬;故事生动,知识点没考虑进去...就在大家都很着急的时候,谢乐俊打算自己试试。靠着过去当老师时对儿童心理的把握,他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灵感,写下了一系列关于妈妈胡的故事。没想到,童话出来后,麻麻虎很受年轻读者欢迎,科学童话专栏居然成了小学导读的拳头专栏。后来他开了一个乐乐童话的专栏,开始写一长串童话,怪王,魔虎,翼车,连载了十几年。当时《小学生指南》的发行量最高达到400多万份,在社会和中小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谢乐俊说。
谢乐俊写的童话一直很受孩子们的欢迎。能不能写出这样的童话,主要看他对孩子的爱。他一直倡导孩子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在写童话的时候,他试图找到一种让小读者愿意接受的方式,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阅读环境。让青少年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分辨真善美,感受爱与阳光的快乐。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更好的中外童话,2000年,谢乐君从内蒙古妇联引进了《中外童话画报》,并担任主编。4年后,他创办了《儿童画报》,致力于推动创作与编辑的互动,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4年被湖南省作家协会儿工委推荐为副主任。任职期间为我省儿童文学作家办了许多实事,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编辑出版了《小虎队宝贝儿童文学精品丛书》,集中了湖南12位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在全国引起关注;今年6月,“小虎队宝贝儿童文学新人系列”上线,汇集了12位在湘从未出书的潜力儿童文学作家。2008年推动湖南少儿图书馆举办大型儿童文学展览,成立湖南儿童文学创作基地,组织省内儿童文学作家、小作者、读者不定期交流;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诞辰100周年之际,还策划了大型纪念活动,组织了首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评选,积极为青少年读者推广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作家。
如今,谢乐珺虽从事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仍不忘抽空创作,以服务老一辈儿童作家、引进新儿童文学、培养青年作家为使命,为儿童文学事业鼓与呼。
童话带来的童话
因为童话,一向不善言辞的谢乐俊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事实上,童话不仅让他事业有成,还给他带来了幸福的家庭。谢乐君告诉我们,与妻子相遇相恋,也是童话牵出的一条红线。他的妻子尹慧文也写童话,并获得许多奖项。老婆写的童话都比我自己写的好。说到我老婆,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些自豪。
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刚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离我学校500多米的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当时有个好心人想撮合我,但是她一点都不把我当回事,婉言拒绝了。好心人觉得没救了,但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她是我命中注定的。谢乐俊甜甜地回忆道。
当时,谢乐军在洞口县青龙学区工作,尹会文在青龙中学当老师。因为尹会文只见过谢乐俊一次,对他了解不多,所以根本没有关注谢乐俊,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尹会文的想法。
有一年国庆节,尹慧文在一个同学家做客。她看到桌上有一本《小溪》杂志,就拿过去看。突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原来,在一个童话故事《兔王历险记》的标题下,谢乐俊映入眼帘。看完童话,尹慧文对谢乐俊的印象大变。之后,两人开始通信,请同学做秘密通讯员,一起探讨文学和创作。他们共同撰写了《没有身份证的白天鹅》、《零的故事》等童话,发表在《小溪》和《青年文学报》上。
1989年,谢乐珺和尹慧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儿子小乐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小乐乐很喜欢童话。为了给儿子一个与童话有关的礼物,谢乐俊出版了童话系列《长翅膀的汽车》,也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思考。
谢乐俊说,儿子小乐乐有时候比自己想象中的要丰富,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比如把自己的坏脾气开了又关,把父亲变成儿子上幼儿园,把儿子变成父亲去上班,蘑菇长成摩天大楼,这些都为谢乐俊夫妇创作童话故事带来了好素材。往往一家三口* * *创造童话,享受童话带来的乐趣。
不过,对于中国孩子的健康成长,谢乐珺也不是没有担忧: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互联网功不可没。然而,网络在给孩子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比如网瘾、远离文学阅读等。现在的孩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太少,对琴棋书画和传统节日印象淡薄。相反,他们更加关注和重视西方节日...他想通过写童话、讲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健康成长的养分。他曾在一个月内为留守儿童创作了一本漫画《弹弓侠的冒险》。故事讲述了一个留守儿童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自强不息,自我保护的故事。谢乐君表示,希望社会能更多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希望所有留守儿童都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我在创作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被打断的思路。现在的工作环境不利于创作。谢乐俊这几年因为事务复杂,写的童话也少了。即便如此,谢乐珺的童话梦并没有泯灭。他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回到自己的编辑岗位,做一个更好的童话刊物,写一个孩子们爱看的童话。为了孩子,总有一天我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