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封信

最近读了泰德·江的《七十二封信》,小说讲述了一个由“名字”驱动的世界,人类面临“上帝”的浩劫:无法生育后代,权贵发现名字可以让卵子长成不能生育的人类,企图靠此控制人类生育能力,但主人公却通过偶然的名字复制完成了精子中携带的信息的复制,从而挫败了他们的阴谋,拯救了人类。

故事有点长,花了好几天才看完。但是看完之后,总觉得有点迷茫,看不懂作者想表达什么,除了作者的思路很巧妙很有趣。于是我在网上查了别人的理解,发现在华人社区里,除了提出作者对语言的重视,很多人对这篇文章感到困惑,觉得很难理解。我突然想到,这样的作品,是作者花费了无数心血的作品。为什么我草草看完就想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或许在快餐文化下,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小白文章的爽快,不愿意也看不下去这种需要深思熟虑的文章。真是可怜,可悲,可叹。看来以后要多看看这类文章,锻炼一下这方面的能力。

这篇文章我刚刚带着目的重读了两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教育的批判,对权贵无知者的讽刺,对真诚的同学和认真的老师的怀念,对凡事只考虑自己的人的嘲讽,当然还有对语言的神奇讴歌。一千个读者眼中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了我想看的,还有很多我忘记了的。欢迎看过这本书的同学随时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