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的作品赏析
《钢琴教师》作为一部自传性作品,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颇有争议,有人指其为色情小说,有人却认定其反色情;有人认为其有女权主义倾向,也有评论肯定其社会批判性质,众说纷坛反映出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母亲一方面极力避免男权社会中的爱情观、审美观对女儿的影响,长期控制埃里卡的一举一动,“一旦看不见女儿,立即便会预感到有恶劣的影响存在,她首先想到的便是要保护好埃里卡,防止男人把她塑造成另外的样子”培养女儿成为一名经济独立的钢琴演奏家,是母亲对男权的反抗。但另一方面,母亲恰恰又时时刻刻在扮演着一个类似男性家长的角色,在一个只有母女父权缺失的家庭里行使父权体制赋予她的权力时,正是男权和父权的究极体现。文章开头部分就提示了母亲实际上的角色:“母亲被人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和审讯官和下枪决命令者于一身的人物”,男权社会的一切习惯、秩序和法则正是通过母亲死死压制住了埃里卡,并剥夺她全部的幸福。
强权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人类精神与物质的一切领域。“现代权力是毛细血管状的,它不是从某个核心源泉中发散出来的,而是遍布于社会机体的每一角落和看似最细小的末端”。不需要暴力,只需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自觉成为自身的监视者,这种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施加的。即使是有心反抗男权社会的女性在这种强权的凝视下,也会无意识地按照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甚至成为其它女性的权力主体、权力压迫者。纵观母亲的教育行为,无论是让女儿成为艺术家的梦想,还是为了掌控女儿而拒绝男性的行为,始终逃脱不了男权社会背景下评判个人成就大小的价值观。
小说的结尾——最终,世界毫发无伤,没有停顿,一切反抗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埃里卡知道她必须去的方向。她回家。她走着,慢慢加快了步伐”,带着累累伤痕,埃里卡回到母亲为她搭建的原有的牢笼,真正成为封闭在“琥珀中的一只小甲虫”。结尾表现了女性在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力面前的无奈和痛苦,尽管女主人公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甚至可说是变态,最终还是成为了两性关系中的他者,两性战场上的猎物。作品所昭示的女性问题虽然无解,但呐喊声却振聋发聩。 在耶利内克的小说中,描绘了一系列婴儿化的女性形象。她们代表的不是婴儿的无邪、天真、烂漫、纯朴,而是一种处理现实生活的无能,智力上的幼稚,这是表层。深层次上,这不是某一个家庭教育的结果,而是我们社会文化对女性集体的一种塑造。
女性的婴儿化首先是身体上的婴儿化。以爱的名义,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使女性失去自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一直保持在婴儿的状态,时刻都需要照料和看管,最终成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孩童,没有独立性和决断力,失去自我做主的机会,只能受制于他人。
《钢琴教师》中的钢琴教师埃里卡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年婴儿。她的生理年龄是40岁,而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还是个孩子。埃里卡就是个婴儿。她是“琥珀中的一条小昆虫”,是“母亲羊水里的一条鱼”,至今没有脱离母体。埃里卡不会做家务,日常的饮食起居完全由母亲安排。母亲为了让女儿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家,承担了一切家务,认为自己女儿操控键盘的手不应该干任何的粗活。母亲每天按时做好饭,打扫好房间,甚至在夜里,也在女儿的床前放好新鲜的凉开水和可口的水果。埃里卡像摇篮中的婴儿享受着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而在母亲的眼里,埃里卡是个长不大的孩子,随时需要母亲的监管。母亲称埃里卡为“生龙活虎的小家伙”。埃里卡没有自我独立生活的空间。埃里卡和母亲睡在一张床上,晚上,母亲也会时刻警惕唯恐埃里卡的手放在不该放的地方。“埃里卡的房间的门上没有锁,孩子没有秘密可言。”无论埃里卡到哪儿,一定要让母亲知道,母亲会随时随地打电话找她。她每天必须分秒不差的回到母亲的家中。“埃里卡的时间慢慢变得像块石膏似一样。有一次,当母亲用拳头粗暴地敲击它时,这时间立即像石膏似的纷纷碎裂开来。遇到这种情况,埃里卡那细细的脖子上就好像围上了矫形外科用的石膏制作的时间的脖套,她懒散的坐在那里,成为他人的笑柄,并且不得不承认:我现在必须回家。回家。每当有人在外面遇到埃里卡时,她几乎总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母亲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和精神上无时无刻的监控下,埃里卡彻底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她没有朋友、从不和同事交往,虽然有职业,可是没有真正的社会生活。埃里卡从小被母亲灌输她是天才,她很自负,但同时,从小到大没有人爱过她,她也没有爱过别人。她就像一个傀儡,被母亲完全操纵,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远远没有长大。埃里卡的婴儿化特点在她和学生克雷默尔的恋爱关系中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在与学生克雷默尔的恋爱中,埃里卡是一个孩子。表面上看,埃里卡非常在乎这段感情,40岁的她并没有真正的感情生活。青春期是“禁猎期”。一心希望女儿出人头地、夺取世界级荣誉的母亲用虚荣将女儿紧紧抓住。埃里卡沉浸在自己已经失落的天才梦中,已经完全丧失了现实感。年轻英俊的克雷默尔的出现唤起了埃里卡爱的激情,她自以为是,认为是自己独特的精神魅力让学生爱上了她。
她觉得这是最好的一个,这么多年最好的一个。她甚至幻想着克雷默尔和她结婚,这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美好但不现实。埃里卡怀着梦幻般自恋的激情走向自己的成人式。有研究者认为,埃里卡的爱情悲剧在于她非常态的性欲破坏了原本温馨的两性关系,她失去了爱的能力。但是,透过埃里卡的内心深处,我们能看到这个悲剧的必然性,即,埃里卡并不真的希望和克雷默尔在一起。这是她无意识的行为。她不自觉的在心里抗拒着这个男人侵入到自己和母亲封闭的领地。在心灵深处,她是没有断奶的孩子,外面的世界她已经无法适应,母亲的房子既是专制的监狱,也是温暖的庇护所。小说展示了这样一个在接受中不断抗拒的心理过程。 《钢琴教师》这部给女性阅读的作品,掺杂了大段血腥的,暴力的,残忍的性爱描写,尽管部分情节看似恶心不忍睹读,可耶利内克正是利用这一点,把男女两性关系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一同感观小说中荒谬绝伦的施虐与被虐的母女关系和性爱规则,同时他渗透了现代社会复杂诡异的人性的异化。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 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由于耶利内克曾是一位音乐艺术家,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钢琴教师,因此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鲜明而丰富的音乐艺术特色。小说里经常涉及欧洲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舒曼、舒伯特,等等。在描写演奏这些大师的作品时,语言文字中就流淌着音乐的韵律,夹带着议论。比如埃里卡与瓦尔特的钢琴二重奏,曲子从舒伯特的“渐弱”开头,“这个‘渐弱’在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中,它流向远方,进人虚无,但是并没有掩盖有意识‘渐弱’的庄严结局。逐渐消失,而无觉察,并非有意”。瓦尔特练习弹奏舒伯特的一首A大调奏鸣曲,这是一首超越他所处时代的毕德麦耶尔风格的一支德意志舞曲。埃里卡讥笑他,说他“还没看到一处特别陡峭的岩石,一个特别的峡谷,一条特别湍急的溪流奔腾穿过峡谷,或俯瞰一个宏伟壮丽的新拓荒的湖泊。舒伯特表达出的是如此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在这个无与伦比的奏鸣曲中”。
耶利内克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作家,不仅在语言上进行了大胆实验,在表现形式上也求新求变,显示出自己的特点。《钢琴教师》的音乐性也表现在书面形式上。这部小说在整体结构上分成“I、II”两部分,每一部分又用五线谱的音符“P”排列的曲线分成许多小节。为了突出主人公埃里卡的独特性,书中某些地方用大一号字母写(译文用的是黑体字)。人物对话不单列,也不用引号,直接插在叙述之中。
这部小说是作者最有影响的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与争议。有人认为,书中对性心理、性幻想、性器官、性虐待和性变态的描写过于露骨和偏激;有人说,耶利内克是个最无情的道德主义者;也有人指出,小说描述了一个令人惊愕的人性扭曲、变态的故事,是一部对人性洞烛幽微的具有深刻批判意义和很高艺术水准的小说。确实,《钢琴教师》是一部少见的另类作品,而且出自一位女作家之手。她以极度冷漠的态度和嘲讽的笔调,展现了一个中年女艺术家的可鄙可怜的内心世界和完全变态的性心理与情欲,展现了男权社会中不正常的、不平等的男女关系:猎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性爱变成了暴力。书中没有爱情的快乐、浪漫和甜蜜,有的只是丑恶、残忍与痛苦;没有人的尊严和人道,只有屈辱和卑俗。可以说,《钢琴教师》是一份女人性心理病态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