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作品欣赏

《莎乐美》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它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身体崇拜,是当下和永远体现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在《莎乐美》中,莎乐美主动索要约翰的人头,是因为她内心的激情,是为了她个人的私欲,是为了满足她内心对爱与美的疯狂追求。所以莎乐美的形象原本来自圣经,被王尔德按照审美的文学观念进行了再创造。他把莎乐美这个被动的杀人犯变成了一个主动寻求爱情、敢于追求真理、敢于反抗男性权威的有自我意识的女性。虽然她蕴含了大量的唯美主义信息,虽然她有着“用狂野的享乐主义调和颓废倾向,追求感官享受和精神价值的美”的变态偏执心理,但这种有肉有激情的形象还是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青睐。

刚刚出场的莎乐美,年轻漂亮,还是一个纯洁圣洁的女孩。在当时的宫廷生活中,追求者不计其数,其中,劣等人的追随者、士兵,甚至放荡的继父希律也与她有一腿。而她早就厌倦了宫里的一切,对这些追求者毫无感情。为了躲避父亲贪婪的目光,她把自己和明月单独比较。“看月亮。她像一枚小硬币,你会以为她是一朵银花。月亮又冷又静。我敢说她是处女,有处女之美。是的,她是处女。她永远不会宠坏自己。她绝不会像其他仙女一样心甘情愿地委身于那些臭男人。”可见她内心长期的孤独,让她的欲望因为找不到满意的男人而压抑了很久。当她在地牢里听到约翰的声音时,她立刻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她看到约翰憔悴苍白的身体时,她激动不已,并立刻爱上了他。当约翰不畏强权,执意指责女王和希律王乱伦时,那种自爱的气质立刻让莎乐美产生了占有欲。约翰的拒绝越冷淡越坚决,她的欲望就越强烈。这种心理变化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也有所体现:“精神分析把这些爱的本能按照它们的起源称之为性本能和占有。”最后莎乐美的要求屡遭拒绝,她对约翰的爱变成了恨,宁愿死也要得到约翰的吻。也就是说,当原始欲望无限发展或者被极度压抑所阻断时,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初的纯情少女,现在已经完全被欲望和复仇的火焰吞噬。莎乐美对她得不到的那个采取了完全毁灭的形式。

莎乐美的生母与希律王的乱伦之爱,加上希律王放荡专制君主的形象,对莎乐美的心理影响很大。母亲改嫁,继父放荡,通过寻找心中理想的“父亲”角色,很容易让她感到被爱。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恋母情结。而女生的心理正好相反,她们把母亲当成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Electracomplex。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莎乐美立刻爱上了约翰,这种恋父情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年失去父亲的关怀和爱,再加上继父的奢侈和乱伦,与约翰的义正言辞和自爱的品质相比,后者让莎乐美瞬间找到了她一直在寻找的那种爱,让她觉得约翰就是她想要爱的人。当她刚刚获得希望时,约翰的拒绝让她感到绝望。在悲喜交加的情况下,她不愿意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宁愿以死为代价彻底拥有他,以此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在莎乐美眼里,只有约翰,他是莎乐美的关键。影响莎乐美命运的不是他的存在,而是莎乐美打破了约翰的信仰。至少,莎乐美得到了她最想要的——亲吻约翰。先知约翰不相信眼前这个美好的存在,却相信那些不现实的虚无主义信仰。他的信仰没有阻止他进监狱,更不用说让他免于死亡或从死亡中复活,那么“先知”知道什么?

与约翰相比,莎乐美敢于正视自己的感受。莎乐美爱上了约翰,并将约翰与她最喜欢的《月光》相提并论。她告诉自己要吻约翰,并使用了“必须”这个词。莎乐美虽然是公主,但她并没有利用公主的特权去索取什么,而是通过为国王跳舞来赢得自己的愿望。莎乐美对约翰的爱是纯洁的,因为她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愿望——吻约翰。如果这是一种罪,那么她可以要求更多-希律王答应她任何她想要的。希律王对莎乐美有不可告人的欲望,所以他顺从了她,这导致了约翰的死。莎乐美本身没有罪,那些渴望罪的男人,比如希律王,才是真正罪的象征。

王尔德指出,艺术以追求美为目的,美存在于一切现实之外。他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所以他强烈反对用道德标准来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他说,为艺术而艺术,你拥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他强调美是超功利的、主观的、享受的。这种美是超然之美、崇高之美、空灵之美、神秘之美。这种美所产生的快乐,不是单纯感官意义上的快乐,而是从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快乐,是对美的天堂的向往,是沉浸其中的快乐。”《莎乐美》中揭示的灵与肉的尖锐冲突体现了王尔德的艺术思想。《莎乐美》中主人公的爱情观与王尔德本人及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思潮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唯美主义运动给了王尔德极大的创作灵感,并由此诞生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唯美主义作品《莎乐美》。

为了实现这一艺术形象的艺术美,作家必须抛开社会现实和道德影响,按照艺术独立的原则进行创作。莎乐美的“纯美”形象不同于传统的美的形象,因为传统的美的形象,尤其是小说中的,往往形成基于道德美的美,或者说基于善的美。从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到《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塑造的苔丝,都包含了对善良人物的描写,突出了他们的“美”,而这正是王尔德审美理想所抛弃的元素。根据王尔德的创作原则,莎乐美显然是一个“艺术”的人,而不是一个“道德”的人。为了增强她的艺术性,王尔德使用了极端的手段(或独特的方法)来处理。甚至可以说,她的美就像雕塑和绘画艺术中的美,有着非常强烈的视觉美感。我们感受到的美,不是因为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渴望,也不是因为她的善良和纯洁(与传统意义上基于善的美不同),而是通过王尔德对艺术的独特处理,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美。莎乐美对约翰的爱可以说是变态的爱,是超越任何束缚的爱,与伦理道德无关。她渴望追求约翰的身体、头发和嘴唇。当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后,她诱使希律王砍下约翰的头,然后亲吻他的嘴和血。这种突出和强化不仅没有带来任何残忍的感觉,反而是这种恐怖强化了艺术所表达的美。

尽管王尔德仍试图将莎乐美塑造成一个所谓的审美艺术形象,而且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审美艺术形象的某些特征,但莎乐美强烈的道德特征使她逐渐脱离了审美形象,成为一个道德形象。这是因为莎乐美一直处于复杂的道德环境中。她受到了先知的谴责和继父乱伦的威胁。她不能也无法打破与道德密不可分的联系。她承担了不该由她承担的责任,强化了莎乐美的道德特征。王尔德想要塑造的审美艺术形象逐渐演变为道德形象。

从王尔德的《莎乐美》中,我们可以看出莎乐美对爱情的追求是真诚而纯粹的,虽然她追求爱情的手段有点激进。莎乐美最初的愿望是单身和纯洁,但她在邪恶的环境中被邪恶的人逼迫,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然而,这一切都掩盖不了莎乐美本身的纯洁。莎乐美像她最爱的月光一样纯洁,她的爱情也是。王尔德运用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优势,或褒或讽,在表演中将现实生活中的幻想与虚幻世界的美好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其实王尔德对戏剧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戏剧可以同时使用一切手段,既悦耳又悦目;形式与色彩,语气与外貌,文字与敏捷的动作,肉眼可见的浓缩的活生生的现实,戏剧都可以运用自如,让他们服从。“在王尔德看来,“戏剧这种最客观的艺术形式,在我手里变成了歌词、十四行诗一样的个人情感的表达,范围更广,人物更丰富。“王尔德的戏剧创作就是这一艺术命题的实践和证明。

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特别强调说谎的艺术,就是把美好的东西说出来,而这些东西并不是真实的。莎乐美以圣经为原型,他反对现实主义的模仿。正如他在《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序言中所说,“19世纪对现实主义的憎恨就像迦勒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时的狂怒”。将《圣经》中“美丽却不真实”的故事移植到唯美主义艺术作品中是王尔德的自然选择,当然王尔德也做了一些大胆的改动,但这丝毫不影响王尔德的艺术主张。王尔德大胆运用想象和象征等艺术手法,共同提高了唯美主义在《莎乐美》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