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寿公主的政治生活
其实荣寿公主并不是一个无趣无能的人。她安静低调,忠于慈禧。宫殿是她从小生活过的最熟悉的地方。在复杂的后宫,她是所有的眼睛,公平,无形的。她和宫里的每个人都相处得很好,除了李。她是太子的女儿,慈禧的养女,熟悉贵族和宫廷礼仪。王公大臣的夫人拜访慈禧太后,要先经过她的安排。即使是外国使节的妻子进入皇宫,也需要她的接待。而且,荣寿公主也不是一个没有利益的人。闲来无事,她就自学花鸟画,和那个很像,和于贵妃的山水画并称“第二妙宫”。
在后宫,她过得很安逸。
慈禧非常信任她,离不开她。只有她敢当面劝慈禧太后。荣寿公主很少说话,但只要她开口,慈禧多半愿意听。
王公大臣都知道她的分量,对她肃然起敬。
说起来,连慈禧太后都怕大公主三分。慈禧喜欢穿华丽奢华的衣服,大公主看着就不高兴。她说话直截了当,不好听:何苦呢?你不过是个清朝的老寡妇,还有心情打扮成妖妇,给人说三道四...唠叨了半天,慈禧太后怕了她。每次大公主来看她,慈禧都选择比较朴素的礼服穿,不敢化太浓的妆,也不敢戴太多的首饰。宫人说大公主就像慈禧的母亲。
有一次,太后偷偷做了一件极其华丽的袍子,是江南的工匠用锦缎做的,花了很多银子。慈禧太后告诉身边的人,“这事不要让大公主知道。”谁知大公主还是知道了,一见慈禧就不高兴,唠叨道:“我是不是对你老人家不好?我每天都在想妈妈喜欢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用什么,喜欢吃什么,然后告诉别人去做。妈妈倒可以,偷偷做件衣服穿,让别人知道,当我们娘俩是什么人?..... "慈禧太后赶紧转移话题,和身边的人胡扯起来。大公主一走,慈禧就向身边的人抱怨:“肯定有人告诉大公主了,不然我怎么会被她劝呢!都是你的错,多嘴!”
努力调和光绪和慈禧的矛盾。
有一点,容寿做到了顾全大局,那就是她和光绪皇帝载湉相处得很好。据说载湉登基后,恭亲王的家人都很嫉妒他。但荣寿公主能顾全大局,与载湉相处融洽。
慈禧晚年,大公主做的更多的是调和慈禧与光绪皇帝的矛盾。
尽管慈禧立载湉为皇帝,但她并不十分喜欢他。这个懦弱、腼腆、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支持变法,让慈禧大怒,想杀了他。大公主经常对人说:“皇上很可怜。他五岁入宫,就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们应该帮助他。”
光绪皇帝知道荣寿公主是慈禧的心腹,不敢走得太近。但他又不禁感受到荣寿公主的怜惜和私心。
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形势非常危险。据说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还不如当着干青的面宣布废除祖训,把光绪皇帝棒死。甄妃听后,即将被慈禧太后赐死。此时,大公主正在去热河探望母亲的路上,慈禧正好趁大公主不在,处置了光绪皇帝。有人发现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大公主。大公主从来没有这么焦虑过。她是最稳重的人。她听了这话,连夜赶到西苑,跪下请求太后息怒。就这样,光绪皇帝得以暂时保全自己的皇位和性命,被软禁在瀛台,贞妃没有被准予死刑。事后慈禧太后觉得,大公主来得这么快,肯定有人通风报信,追查到了。
其实大公主暗中照顾最多的,还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甄妃。甄妃明艳动人,出类拔萃。由于诸多原因,贞妃与慈禧太后矛盾很深。除了光绪皇帝,没人敢对甄妃好。只有大公主偷偷照顾她。甄妃也经常向大公主哭诉,说万一有什么大变故,一定要救出大公主。八国联军进犯首都时,慈禧随光绪西逃。临走时,她命太监把甄妃推进了紫禁城的井里。此时,大公主已经在宫中避难了。慈禧也趁大公主不在,杀了甄妃。大公主回到宫里,得知甄妃死了,非常难过。她经常对人说:“我为简感到难过。”
一手安排皇家葬礼
光绪皇帝死了,慈禧太后也死了。前后只有一天。大公主含泪前去吊唁。她所看到的使她悲伤和愤怒。她一生中从未发过这么大的脾气。
皇帝和皇太后的遗体在左右,搁在床板上,但尚未下葬。床板前有两支蜡烛,只有两支蜡烛,像鬼火一样闪着光,满眼萦绕。进去了就像进了鬼屋一样恐怖。房间里一个人也没有,宫里的大臣们都在忙着继承人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宦官们慌了,但他们不懂丧葬礼仪,没有主心骨。他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该做什么。大公主叫来了管事的太监,训斥道:“你们这些人简直不像话!太后死了,找不到人了!如果我今天不站出来,还有谁能?!"
她立即开车去找溥仪的父亲,一进门就勃然大怒,大声训斥他:“今天你大喜!你的儿子成了皇帝!你是摄政王!宫古太后对你不好吗?如今太后死了,丧事在即,你却很无忧无虑,无动于衷,在家里坐得住!”
摄政王非常害怕,赶紧召集王公大臣商量成立“治丧委员会”。有了一点人手,大公主开始分配任务,调动人员,安排各种礼仪。直到下葬,皇宫都井然有序。女王胆小且缺乏经验,摄政王载沣也无动于衷。皇帝才三岁,什么都指望不上。大臣太监各怀心思,要不是大公主把一切都安排得整整齐齐,连丧事都是乱七八糟的。
对于慈禧的养女,连外交大臣的夫人都说她是清朝女人中第一流的人物。有德行,有尊严有修养,善言辞,好应酬,好字画,外表又是那么安静不张扬。可惜我什么书都没读过。如果我也能像德龄公主一样去国外旅行,看看世界的大势,不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杰出人物!
其实大公主懂点外语,视野也没那么狭隘。她已经在尽最大努力去了解这个世界。德龄公主从小随父亲生活在国外。慈禧太后回国后,留她在清宫住了两年。德龄不知道清宫繁琐致命的礼仪,摸不透慈禧的脾气。大公主只好教她怎么走路,怎么坐,怎么躺,怎么跟慈禧说话。德龄和大公主的关系也很密切,不仅给慈禧当外语翻译,还给大公主当外语老师。大公主那时候也不小了,还在努力学外语。当然,她的外语不如德令时,但对于与外交部长夫人的日常礼仪交流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
满清王朝的灭亡仍然存在。
民国成立后,大公主深居简出,但并没有在社交场合消失。尤其在大清遗民心中,她还是大公主,地位一点都没变。
辽金皇室后裔万艳左贤曾亲见大公主,在《抗干遗风配件考》中有详细记载:
民国初年,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王子贡桑诺布迎娶和王子的妹妹爱新觉罗希,在什刹海会仙堂饭店设宴、唱戏、招待亲友,庆祝了她四十大寿。歌手包括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姜妙香、肖长华、金秀山、邱贵贤和程继贤。排场之大,布置之周,在当时是罕见的。满蒙公、贝勒、贝子等大臣齐聚,民国权贵纷纷到场。席子表面是燕翅席,上面摆着烤肉,堪称盛宴。这是所有家庭扶老携幼欢聚一堂庆祝生日的盛会。
下午三点钟,王宓的官员告诉恭亲王,大公主的前门离这里不远了。”龚王爷急急整衣整冠,直接走到会仙堂门口迎接。宫王付紧站在二道门的内院。满蒙汉三朝的王公贵族轮番站在戏台庭院里。过了不一会儿,门前的帘子被掀开了,大公主在两个孙子的搀扶下,下了两套朱轮车,爬上台阶,上了门。宫主上前恭敬地跪下说:“你怎敢打扰公主?大公主小声回答:“大喜的日子应该是。”走到第二道门,龚上前一步,双手递给公主。大公主双手一混,王巩福晋恭敬地双蹲,低声道谢而至。扶着同学们走到院子里,工头成昆,礼部亲王,恭敬地请他们跪下。贵族、大臣和官员也跟着跪下,向他们致敬。庭院庄严肃穆,气氛安静。
进了大厅,寿堂在中间放了一把圈椅,一个人坐着。上铺铺的是杏黄寸蟒,左右各有几条。桌上放着一碗茶(有茶船),桌上放着小盒的银槟榔、豆蔻、沙子。大公主落座,长史妈妈将紫色大被褥放在大公主面前。龚立即跪拜六元素之礼。公主俯下身,低声说道:“敲礼,祝格格长寿,身体健康。”福晋倾身献茶,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锣鼓喧天,唱吧。
大约一个时辰左右,恭福晋王命长史传饭。当时四个仆人端着一个金色的画桌面,摆了满满一桌子的燕窝、鱼翅、银耳、海参等等。椅子旁边有两个桥墩,上面有一只烤海豚和一只烤鸭。开始邀请大公主吃饭。大公主一个人坐在方桌旁,两个孙子站着。特别邀请宫和清史近支夫妇协助上菜、敬酒、摆菜。大公主只喝了一小口寿酒,由龚陪着。大公主尝了尝主菜,用勺子喝了一口鸭汤。红印章已经戴上,他马上帮忙擦了手,还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槟榔和豆蔻。
大约五点钟的时候,大公主靠了过来,宫示意他回自己的办公室。也就是他下令把长史传到外厢,声称大公主已经开始开车回屋了。整个大厅和整个医院立即站直敬礼。两个孙子和宫扶着大公主慢慢地走,感谢客人和主人的关注。所有的宾主都垂着手站着,异常的沉默。舞台上,仿佛开关被关了一样,依然如故,等着大公主离开再表演。这个大关口慢慢关闭了。
那时候她已经入了民国,古伦荣寿公主就停了。她还是那么端庄,魏昱可以想象。
——这是蒙古王子的妻子爱新觉罗切的四十岁生日聚会。因为大公主的到来,人们的注意力全都变了,大公主成了主角。看她的排场和饮食习惯,是慈禧太后的遗风。虽然已经是民国了,但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严格保持着宫廷风度——可以说是颓废可笑,但对她来说,这是深入骨髓的风度,是与生俱来的,是终身保持的。不能说是故意装腔作势。
据说清朝灭亡后,很多没有生计的人都去了大公主那里。她善良善良,拿出一些钱开了一个银村做生意,收留帮助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