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普通人平时能吃肉吗?古代食用肉类主要是贵族吗?

清代《轻书》《林中笑》中有一个关于“吃肉”的有趣笑话:一个县学教导员的儿子跟贤成的儿子打架,输了就哭。教导员的妻子感叹,贤成家的孩子天天吃肉,我们家的孩子天天吃豆腐,这样“怎么打得过他?”教导员一听,顿时胆子大了起来:“那你就别忙了,等祭祀完了,再来报复他!”——祭祀孔子的时候,我们家会吃祭祀孔子的猪肉,吃饱了再打他。

这样一个讽刺辛辣的笑话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清朝的县学教导员穷得一年到头吃不起肉,只能靠“偷孔家的肉”来打牙祭。古人吃肉真的这么难吗?

在很多野史迷眼里,古代的吃喝生活基本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热闹模样,有些人恨不得穿越过去,好好体验一下它的潇洒和快感。但即使我们细看一些古典名著,也能清楚地看到古代人“吃肉有困难”。尤其是吴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经常被老丈人胡屠夫欺负的先生,在中考前就被“耍花枪”。

比如中了秀才后,屠夫胡“手里拿着一对大肠”来祝贺,然后一边吃着饭一边骂,让和他母亲“感激涕零”。后来得了奖,屠户胡的礼物也升级了,不过是“扛七八斤肉”而已。但是对于金范的家人来说,这真的是一份大礼。用胡的话说,的老母亲“每天只吃简单的一顿饭,想想就难过”。他的宝贝女儿,嫁给了金范,更是“这十年不知吃了两三次猪油?”可怜的东西!可怜!"

金范家吃肉都这么难,那么比他们家更“草根”的古人呢?更难。

如果你真的有习惯现代生活的朋友,一不小心“穿越”到古代,变成了普通人。“无肉”这件事绝对会是一件疯狂的事。

一:古代的肉不好吃。

其实古代人吃肉很难,不仅因为肉贵,还因为煮肉需要的调味品。那些今天看起来“廉价”的调味品,放在古代生活中,很多都是天价。

典型的是胡椒。今天这种腌制肉制品常用调料的市场价是每斤40到50元,但在古代是天价。胡椒在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中世纪欧洲土匪抢劫绑架人,胡椒可以直接作为“赎金”。在中国古代,也是贵的。唐宋时期,形容某人富有时,常说“胡椒八百石”。明朝中前期,官员以胡椒米为俸禄,一斤胡椒可换六石米。“市场口碑”一直不错。

虽然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大量辣椒涌入中国,价格也逐年缩水。可生于明末的经典《金瓶梅》,李瓶儿的“私房钱”,还有包括辣椒在内的各种“宝贝”,后来卖了三百八十两银子——足够西门庆在阳谷县买两套房子了。

除了辣椒等硬通货,其他在今天看来很“普通”的调味品,在古代都很贵。比如明末科学家宋所描述的盐,“民以食为天,国以利为大”。在明朝,盐的价格在正常年份是100斤1元5两白银,但在明末战争年代可以涨到每斤5分钱。很多穷人也因此“对生活漠不关心”,一辈子吃不了几次盐。酱也贵。比起古代富人惯吃的“枸杞酱”“玫瑰酱”,普通人吃豆瓣酱简直是奢侈。

食用油也是如此。明清时期食用油品种繁多,有香油、猪油、植物油等,但大多价格昂贵。明清时期点灯用的臭油(相对便宜)经常被小家庭用作食用油。有很多家庭连臭油都用不起,只能用电饭锅里的米汤做饭。《儒林外史》中,胡屠夫感叹女儿的一句话“不知你吃过两三次猪油?”当时真的是这样。

所以,作为古代的老百姓,哪怕你手里刚好有一块肉,现代厨房的各种“煎炒”做法都要追溯到几百年前,基本上都是土豪在操作。于是胡屠夫给了“一对大肠”,而只是“叫浑家把肠子煮了”,就将就了。厨艺?不要说好,那真的没用。

所以,如果真的“穿越”到古代做了老百姓,就算有机会吃到肉,今天各种肉家常菜的味道也只能在梦里才能看到。比这更难的是“能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