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走——人生总是有点太晚。

立秋后,我能直接感受到阳光的柔和。虽然知道明年还会再来,但总觉得再过一个夏天就舍不得了。

这个夏天的最后一段时间,和我一起度过的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书《继续走》。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被淘宝店铺的“不停”文案所感动:

你写ppt的时候,阿拉斯加鳕鱼正跃出水面;

看报道的时候,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爬到树顶;

挤进地铁的时候,西藏的山影盘旋在云层之上;

当你们在会议中争吵时,尼泊尔背包客拿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些路是高跟鞋走不了的,有些空气是香水闻不到的,有些人是你在写字楼里永远也遇不到的。

《继续走》这本书里没有鳕鱼,没有金丝猴,没有山鹰,没有背包客。生活中只有一些平凡却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凉凉的麦茶,红红的西瓜,妈妈刚炒好的玉米天妇罗……还有小说中更深一层的那句话——人生总是有点来不及。

小说里的衡山一家,每年只有在春平哥哥去世的纪念日才会聚一聚。春平是父母心中最完美的继承人。在大哥光环下长大的我,刻意选择了一条与大哥不同的道路。在大哥成绩好但美术差的时候,我努力学习美术,毕业后选择了与“博士”无关的职业。

但我父亲是一个把工作视为生活一切的人。他甚至认为不这么想的男人都是没有价值的。告诉他“人生不只是追求事业上的成功”的人,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一条输不起的丧家狗。

所以每次见面,爸爸都会问“我”:工作怎么样?能维持生计吗?"

因为工作不稳定,我不想回那个家。

另外,说到已经不存在的大儿子君平,大家的话语都是小心谨慎。大哥春平的去世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创伤,这种痛苦直到他死后很多年也没有消除。只是那个斯里兰卡人已经去世了,但逝者似乎已经成为贯穿每个人灵魂的鱼刺。

饭菜的香气背后,是老人丧子后不可磨灭的隐隐作痛。家庭矛盾显而易见。

《行走不停》中,回忆与家人相处的细节时,有很多“来不及”。在离开的公交车上,“我”突然想起了那个晚上和妈妈一起努力却不记得的相扑手。“我”后悔地转过身,但车已经启动,开走了。“我”叹了口气,为什么我总是落后。

我和“父亲”最后没有和好,我变成了“我”,想想都觉得难过。

父亲去世后,我在为他守夜的时候,伸手去摸他的下巴。那里有胡子。我记得很久以前,“我”是这样摸爸爸的胡子的。当时父亲正坐在客厅的榻榻米上,他用没刮的胡子刺痛了我的脸颊。

“好痛。”

每当“我”说这话的时候,父亲就继续故意用下巴蹭“我”的脸。“我”突然想起了当时的感动,一个人在棺材旁边哭。一旦我哭了,我的眼泪将永远不会停止...

看到这里,我放下书,想象着一些不敢想的事情。一些不经意的约定还没有实现,一些胸中的小悸动被轻轻忽略。我很害怕我会像这样后悔...

故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它似乎在慢慢溶解,但总是慢了一拍。

所以,花时间去爱你身边的人吧。

不要等他们离开我们才说我们爱他。

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一直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