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影视剧对通俗小说的改编和主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氛围?
横扫中国60年,从小说到电视剧,似乎每十年都有可以拍的“佳作”。而且从依托故事、打磨语言等方面来说,小说和电视剧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会引起网友“取其一毁其二”的感觉?
观众的整体审美情趣是否有所提升?是导演组想给电视剧加太多内容和各种“五毛钱特效”齐飞,导致效果完全相反吗?还是这几年缺少“好书”?还是改编的名著数量没有增加,而“烂片”却大幅增加,以至于观众普遍对国产电视剧反感?这些分析可能都有自己的道理,文化研究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大概可以在一部名著中得到解答。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引用学者总结的两个原因。
首先,有些文学作品不适合改编成电视剧,或者说改编需要把握好原著的还原度,这和观众对原著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关系。比如四大经典小说本身观众接受度就很高,很多观众对剧情记忆深刻。在看剧的过程中,他们对原著剧情本身有期待,需要高度还原。比如新红楼梦中“黛玉裸死”的情节改编,就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弹。而一些原本冷门的文学作品,比如《北京人在纽约》、《霸王别姬》,在改编上给了编剧和导演更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要打磨电视剧画面的具体构成,即布景和选角。因为看电视剧需要一种参与式的体验,如果布景有偏差,必然会给人一种戏剧感,而被人诟病的“撕手魔”就是大忌。对于选角来说,有些作品在改编之前就已经为观众所熟知,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人物的审美刻板印象。所以,如果演员的素质和观众熟悉的形象差距很大,也很难讨好。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唱歌的明星以演员的身份生活却经常让人尴尬和毒瘤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