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闳人物介绍

王大闳

王大闳,广东东莞人,1918年7月6日出生于北京,台湾著名建筑师,台湾现代建筑运动先驱。

早期赴英、美求学,为W.Gropius于哈佛任教时期之学生。1950来台湾后,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有重要的启蒙示范贡献。在父亲王宠惠的栽培下,王大闳十三岁入瑞士夏德美中学,一九三六年入英国剑桥大学主修机械,旋即专攻建筑。一九四一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攻读。一九四八年定居台北,一九五二年在台北开设建筑师事务所,二十二年间完成不少知名建筑物设计,其中就包括台北“国父纪念馆”。2009年获颁第十三届国家文艺奖“台湾艺术界最高荣誉”。

中文名:王大闳

外文名:DahongWa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平

出生日期:1918年7月6日

职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台湾著名建筑师

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

代表作品:国父纪念馆

祖籍:广东东莞虎门王屋

父亲:王宠惠

人物经历

成长求学

王大闳,广东东莞人,1918年生于北京,于上海与苏州长大,为中华民国首任外交总长、司法院长及驻荷兰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王宠惠(1881-1958)之独子。

苏州景海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与苏州东吴初中。1930年,随父亲前往海牙工作,进入瑞士栗子林中学(或称夏德乃中学、夏德美中学)就读。1936年考上英国剑桥大学的机械工程系,来年转建筑系。1941年受教于德国现代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佩斯(后来担任包浩斯校长)与密斯·凡·德罗,也与另两位知名建筑师贝聿铭与菲力普·强生(PhilipJohnson)是同班同学,并于1942年10月取得建筑设计硕士学位。在哈佛期间曾熟读卢梭的著作,对其影响最深是《社会公约》。

学后事业

哈佛毕业后,拒绝普林斯顿大学弹道(Ballistics)研究计划与布鲁尔(M.Breuer)事务所的邀约,接受当时的驻美大使魏道明邀请,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任随员。回到上海后,与四位友人***同成立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7),同时在上海市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大上海都市计划》。

王大闳是少数第一代华人经历过“完整”养成的建筑师,先是出身于中国上层社会的书香世家,体验过北京、上海与苏州的传统建筑空间,之后在人文欧洲浸淫多年,最后在美国又“亲炙”第一代前卫现代建筑师葛罗培斯、密斯等人,这让他自信、轻易地游走在两种文化之间,这也是日后台湾更年轻一辈建筑师无从项背的经历。

至于对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配置上的一进又一进,一间穿一间,很能满足人们对神秘感的需要。中国的墙也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隔绝住宅与外界,增加了住宅里的含蓄感,这些看似简单易懂的道理,却要完整的养成与生活经验来完成,

1947年王大闳离开美国回到上海执业。1949年以来,台湾的国家主义建筑仓促应对,复古主义于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极端粗俗,然至王大闳设计的国父纪念馆为之一变,探讨以现代建筑理念、营造模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有机结合,摆脱了近代以来大型公***建筑摹古、复古的定势,遂由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坚实转向。

而其故宫博物院方案、建国南路自宅等,更是持守以现代主义理念,对推动台湾现代建筑发展有重要的启蒙与示范贡献,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中承前启后、并引领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就像冯纪忠先生一样,现代建筑理念实践一脉在两岸现代建筑史均处于边缘位置。

主要成就

建筑作品

东吴大学城中校区铸秋大楼(1981年)

东吴大学双溪校区校门(1989年)

建国南路自宅(1953年,已拆),重建基地位台北市立美术馆南侧,预计2015年4月完工。

仰德大道日本驻华大使官邸(1953年)

国立台湾大学渔类标本馆(1954年)

国立台湾大学考种馆(1959年)

马公中油办公大楼(1960年)

国立台湾大学第一学生活动中心(1961年)

台北监狱(龟山监狱)总办公室、工厂、礼堂(1961年)

国立台湾大学化学工程馆(1961年,1971年扩建东西两侧)

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馆(1962年)

淡水高尔夫球俱乐部(1963年)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图书馆(1963年)

林语堂宅(1963年,现为林语堂故居)

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馆(1957年建前栋,原名理化大楼,1965年建後栋,原名化学中心,後栋原供化学研究推动中心使用,两栋皆已拆)

亚洲水泥大楼(1966年)

国立台湾大学女生第九宿舍(1966年)

登月纪念碑计画案(1968年)

国立台湾大学归国学人宿舍(1970年)

良士大楼(1970年)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部”办公楼(1971年)

松山机场扩建案(1971年,合作设计)

中国台湾地区“外交部”办公楼(1972年建前栋,1985年建後栋)

国立国父纪念馆(1972年)

鸿霖大厦(1972年)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大楼(1974年第一期完工,1977年第二期完工,设於台湾大学)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李先闻纪念馆(1975年)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大楼(1976年)

国立台湾大学农艺馆(1976年)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大楼(1977年)

庆龄工业研究中心大楼(1977年,设於台湾大学)

天母公寓(1979年)

仁爱路东门基督教会长老教堂(1980年)

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研究所大楼(1980年)

中央研究院欧美联合大楼(1982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文物陈列馆(1984年)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大楼(1985年)

中央研究院学人宿舍(1987年)

国立台湾大学卫生保健及医疗中心(1987年)

陈夏雨宅(1995年)

台北“国父纪念馆”、林语堂宅、台湾大学第一学生活动中心是这位“台湾现代建筑运动先驱”的重要作品。

学术著作

1953年出版《建国南路自宅》、1955年出版《罗宅》、1964年《虹庐》。除了建筑,王大闳先生还翻译波德莱尔的诗歌。曾花费十年时间译写了王尔德的小说ThePictureofDorianGray,《杜连魁》。将其场景移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