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狂人日记》的两个视角
《狂人日记》是鲁迅写的第一部短篇白话日记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此文于5月1918日首发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被收入《呐喊》,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1]
小说通过被迫害的“狂人”形象和“狂人”的自我描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要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站在激进的“革命民主”的立场上,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表达了对中国乃至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愤慨。
1.以假乱真来证明。在小说中选择一个疯子作为主角,是一个非常精心的安排。鲁迅有意借此“迫害”病人。
《感觉》通过狂人精神错乱时所写的预言,从“吃人”的一些具体事实中,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更为普遍的“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总结和揭露。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心理、混乱逻辑、虚假幻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疯子看到所有人都像吃人一样,是典型的迫害者的心理状态。疯子从女人骂孩子推断女人要吃人,从女人吃人推断自己大哥、妈妈和自己都吃了姐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混乱。
3.采用了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写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三十多年不见”——暗示漫长的黑暗;第二节《古九先生老流水书》,是对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的隐喻和暗示。而第六节“黑漆漆的,我不知道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赵的狗又叫了”——象征着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危险。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中这些关键词所包含的象征性、隐喻性和暗示性的意义来领略作品的精髓。作者把疯子写得完全像个疯子,但作为体现作者意图的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了这种手段,不仅构思新颖,而且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4.作品还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正文前面的序言是用文言文写的,简洁明了,很清醒;文字用白话写,抒情,有很深的心理内涵。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达能力,前面清晰的前言也体现了《狂人日记》的思维混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