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的意义何在?

《呼啸山庄》通过一场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图景,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的人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可怕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其实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渐展开的:

第一阶段描述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童年生活;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和一个年轻女士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暴政的反抗。

第二阶段重点讲述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愚昧而抛弃希斯克利夫,成为画眉山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用大量笔墨描述希斯克利夫如何将仇恨转化为复仇和绝望中的行动。

在最后一个阶段,希斯克利夫的死虽然只是被解释,但却凸显了他在得知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内心发生的一种全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这让这场恐怖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令人欣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恢复人性不仅是小说的精髓,也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作者根据这一语境,规划文章的布局,使情景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在风狂雨骤、阴沉沉的院落,故事总是笼罩在一种神秘而恐怖的气氛中。

扩展数据

《呼啸山庄》的创作与艾米莉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她的家在豪沃思工业区附近,在城镇和乡村之间。她不仅感受到了大工业时代的轰鸣,也看到了传统农村的解体,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工人被剥削的悲惨境遇。

艾米莉和父亲、姐姐一起走在荒原上,正义的声音常常从她的内心被唤起。她的父亲反对路德运动,也资助豪沃思的工人,艾米丽也践行了父亲的理念。

那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选举权被资产阶级占据,劳资纠纷和罢工此起彼伏的时代。伦敦变成了一个可以同时容纳豪华影院和贫民窟的庞然大物,成百上千像蚂蚁一样的廉价劳动力在它的肚子里,甚至包括孩子。残酷的生活造就了艾米莉的双重性。

一方面,她关心底层,谱写了一曲温暖真挚的生命之歌;另一方面,她年纪轻轻就走进了虚无,在命运的高墙下弹奏着无望的悲歌。“唯我独尊,注定孤独一人,无人哭泣哀恸;自从我出生以来,我从来没有引起过一丝忧虑,一个幸福的微笑。”

“但现在当我想唱歌时,我的手指会拨动无声的琴弦。歌词的副歌是‘别挣扎了’,一切都是徒劳。”这些是艾米丽年轻时的诗。每次看完都觉得很压抑。

艾米丽仍然是一个被忽视的诗人。她生前写了190多首诗。《呼啸山庄》的辉煌掩盖了她的诗歌才华。其实她写诗比写小说早。1846,三姐妹自费出版诗集,她的诗集最大。)

可惜艾米丽就像一只快速移动的鸟,在世人欣赏她之前,她已经飞走很远了。1848,阳光明媚,房间里却有一个人在睡觉。早上,艾米丽仍然穿着衣服,拿起针线,做自己的事。下午两点,她去世了。

埃米莉在去世前一年留下了一张自画像,照片中的人留着长发和披肩,额头宽阔,眼睛无声,表情像背景一样毫无生气。她死的时候才三十岁。她还没来得及写更广泛的文字,她的病就压倒了她。

很难有人和她感同身受,但更多的是知道艾米莉远离人群,独自面对海浪。对英国文学的一瞥使它陷入了困境。

艾米丽死得早,但她的《呼啸山庄》和诗歌却留了下来。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比较《简爱》和《呼啸山庄》时,认为《呼啸山庄》使用了许多自然象征,荒原的意象覆盖了全篇,非常成功。

“艾米丽的创作灵感和动力既不是她目睹了人类的苦难,也不是她受到了伤害,而是她冷眼旁观,看到了一个处于巨大混乱和分裂的世界。”另一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作家毛姆在《大师和杰作》中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敏锐地捕捉到了爱米丽被压抑的激情对其作品的影响。

而且小说风格与时代格格不入,他说:“这是一本很烂的小说,也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它很丑,但很美。这是一本可怕、痛苦、强大而又充满激情的书。”

百度百科-呼啸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