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乡的历史沿革

三义乡以前北部是平埔族打哪叭社居住的地区,南部则是巴宰海平埔族的移住地。全乡都是原始森林,其中以樟木尤为茂盛。据文献记载于清雍正年间有「淡水厅猫狸堡三叉河庄」的封域,但真正开垦则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有潘大猷入垦南端,聚居于鲤鱼潭一带,鲤鱼潭村「番仔城」相传即是当年潘氏之部落所在地,同时另有少数广东客家人进入双连潭、拐子湖及鱼藤坪等地,过着狩猎、采樟、伐木及防阻原住民袭击的生活。其间亦有罗芳华、李文礼及张衍岳等陆续开辟三叉河(广盛村老街)一带。

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铜锣湾人李腾华等十五人组织股伙三十二股称为「金华生」垦号,招募垦佃百户,经麻薯旧社原住民同意,开垦三叉河(广盛村),经营垦殖、制脑、制材、筑巿街并设隘寮和隘丁,防患大湖地区原住民侵扰,其筑之巿街称为「三叉河街」。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又有吴绍远伙同五人,组成「金隆盛」垦号.向岸里社屯办潘清章,通事潘德和约垦双草湖(双湖村)一带山林,并搭设脑寮、辟田种植,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吴凤能兄弟开发双连潭(双潭村)。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杨清安开拓鱼藤坪地区(龙腾村)。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吴复初、杨清安和詹连潭等三人合垦三叉河。此后汉人入垦者日渐增多,由开始拓荒到光绪年间,经先民百余年的挥汗垦辟,三义地区大多已被开发,居民日增,奠定日后立庄设乡的基础。

民国七十三年五月,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刘益昌等人,以四个月时间,在鲤鱼潭水库地区发现「伯公珑」旧石器遗址***十二处,采集史前石器一O八件、陶片二九五件。鲤鱼潭发现的史前遗物,在苗栗县已出土的各处遗址中,是最丰富完整的一处。从各种石器和陶片等器物研判,住在景山溪河阶台地的史前居民,他们的生活型态是以农为主,但兼有狩猎、渔捞等生活方式。另外从出土的器物质地来看,大多不是本地原产的,可见地们已经有远距离的商业行为,或辗转交往的情形。据考证以上所发现的史前遗物,约存在于两千年前左右的黑陶文化到三、四干年前的彩陶文化都有,其中「伯公垄文化」年代约在三干七百年前到一万年前,是台湾已发现的少数万年先民遗址之一,足见本乡先民开发之早,尚待进一步考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