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压迫的人,更懂得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珍贵。
论毕淑敏创作中的人文关怀
文·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524048。
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许多作品都集中于对苦难和死亡的描写,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两个方面:品尝苦难和直面死亡。此外,她非常关心女性的生活,女性的心理,女性的地位等等。她作品中的许多女性篇章显示了她深刻的女性主义创作意识。纵观他的作品,流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本文将从对苦难的关注、对死亡的思考和对女性主义的关注三个方面来论述毕淑敏创作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精神。
论毕淑敏创作中的人文关怀
彭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其作品多以苦难和死亡为题材。反映医疗的作品是人文学科的两个分支:品尝痛苦和面对死亡。此外,她非常关心妇女的生活、妇女的心理、妇女的地位等等;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她深刻的女性主义创作意识。她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在透析人文主义的关怀。本文将毕淑敏作品中对死亡的思考、对苦难的关注、对女性主义者的关怀这三个部分进行了解读,这有助于探讨毕淑敏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关怀。
关键词:毕淑敏人文关怀苦难死亡女性
复旦大学哲学系俞武进教授在《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维度》一文中提到,人文关怀概念的主要含义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肯定人的尊严和人道的生存状态,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等。”。换句话说,人文关怀就是关心、爱护和尊重人,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意识提高的反映。毕淑敏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文关怀的女作家。作为中国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王蒙对她的评价是:“毕淑敏太正常太善良了...即使写了小说,她似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众生平等的志向,耐心有序的规矩和清明的医心。”确实如此。她的作品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她在分析现实社会弊端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当代世界。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稳健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引起了当代人的广泛关注。鉴于人文关怀已成为毕淑敏创作的核心内容,本文将通过对毕淑敏创作心态和作品的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毕淑敏创作中体现的人文关怀。
第一,关注苦难
毕淑敏是从军医转型为文学作家的当代著名作家。年轻时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军当兵11年。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毕淑敏日复一日地要面对不幸年轻生命的惨死,难以预料的诡异天气,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枯燥乏味的业余生活。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人的生命变得特别脆弱,生存成了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瞬间,生命之火可能熄灭,过程太快,无法挽回。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对毕淑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她说:“单调刻板的生活和陌生恶劣的环境让我思考人与自然、宇宙、永恒、生死和命运,也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对人生的看法。”作为一名军医,她在面对无法与之抗衡的神奇自然时,过早地开始思考人类生死的形而上学问题。当然是源于昆仑山上的军崖。她曾说:“我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我对昆仑山的热爱。”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她悲惨的人生历程对她走上以军事小说为题材的文学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毕淑敏通过对恶劣生存环境的真实描写,充分展示了人们顽强的生存信心,表现了对军人强烈的人文关怀。《昆仑决》和《阿里》都描写了军人恶劣的生活环境。这里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冻土区,气温零下40摄氏度”,简直就是无人区。“飓风带着漫天的黄沙滚滚而来,沙子填满了人耳轮、眼窝、头发的每一个缝隙,以及皮肤上的每一条条纹路。”军人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现实环境很难生存,随时在驱逐他们的生命。队长李铁,在空气极其稀薄的高原上,用生命吹响了集结号;肖玉莲不顾女性体力不支,坚持穿越无人区;游兴自告奋勇,为“我的”土地保卫高原阿里。他们从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充分体现了“军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充分展现了我们可爱的军人保家卫国的顽强意志。
既反映了军队的苦难生活,又关注了底层人民的疾苦。1980毕淑敏回京后,在一家军工工厂做卫生所主任,开始观察普通下层工人的生活,从中开始思考普通人的苦难生活。她在《女工序》中说:“我远不如她们勤劳固执。我很佩服他们,也期待他们幸福。”正是从这种人文关怀出发,毕淑敏认真地写下了许多普通人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默默无闻地过着卑微的生活,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还遭受着周围人不应有的歧视,感到痛苦不堪。从此,毕淑敏表现出对下层的人文关怀,仁者之心无处不在,人文关怀传遍天下。《女工》里的蒲小缇,原本是工厂里的一个普通女工。在被丈夫白赶出新房后,她不得不和女儿挤在厂里的一间平房里。除了针和线,这个房间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厂里改革一天不如一天,工资发不出来。但为了让女儿自费读书,她宁愿买断工龄,变得身无分文,无依无靠。从此,她过着到处被人看不起的流浪打工生活。当代社会已经沦落为一个拜金的社会,一些没钱的小人物到处受苦。一个是上层社会的鄙视。首先,她受到了老板的侮辱:“她慢慢走出这栋小楼,听到老板在后面生气地喊:‘你这个婊子,还挺疯的!三条腿的癞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下岗女工多的是!”“有钱有势,横行霸道,无情地给予穷人精神上的打击。又一次被雇主鄙视:“白要捅蒲小缇。现在,你是仆人,作为顾客,我有权说一是一,二是二。“用人单位成了精神压迫者,完全没有平等观念。尤其是白发家后,彻底看不起帮他升官发财的妻子溥孝悌,丧失了道德和人性。二是学生的轻视。”大家都忘了,普晓缇还没有自我介绍...吃饱喝足后,几个人假装安静地看表。“这些曾经在同一起跑线的同学也对她不屑一顾。面对所有这些不公正和不平等,受苦受难的人物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性格、顽强的生存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蒲小缇拒绝高年级同学的帮助,坚持自力更生,“专门给别人做饭,收入翻倍”。她已经成为自强自立的社会中坚力量。只要不低头,就有出路,体现了毕淑敏对社会下层的热爱,歌颂了他们的自信和尊严。
毕淑敏还关心贫困地区物质和知识的匮乏。元元郎是长城外的一个偏僻山村。这是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一个名叫“弗林特”的小男孩,第一次离开元元郎,去了大城市生活,各种懵懂搞笑的行为发生了:把龙虾误认为大虫,把咖啡当药汤,固执地认为人体的三大营养元素是柴火、食物和水...圆圆郎贫穷落后。然而,弗林特有一个强烈的学习梦想。为了拿到学费,他甚至背叛了自己的自尊。结果,他违心地用家乡话帮记者完成了录制任务。作者借此机会呼吁一种人格平等,同时也展现了苦难人们心中理想与现实压迫的矛盾,呼吁全人类关注苦难,帮助苦难的人们。
第二,思考死亡
一个作家的写作本身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当过兵、当过医生的作家,毕淑敏对死亡的体验最深,所以写作离不开他对生与死的理解。毕淑敏说:“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当他最终死去的时候,他是否应该享有人的尊严?他应该有一种平静吗?人是为了什么而生的?人会如何收场?每个人都面临生死。作为作家,我们应该关注更广阔的生命,帮助他们理解生与死。”⑤毕淑敏敢于正视死亡,对死亡有着无所畏惧的描写。很多死亡过程都特别详细。她带着“帮助人们理解生与死”的神圣而庄严的使命写作。
她的创作充满了对死亡价值的思考。毕淑敏的文学主张一种大牺牲,一种为义而死。《藏红花》中的高个小羊不幸中枪。他本可以用藏红花止血等待抢救,但他知道那是一种珍贵稀有的藏红花,是给战士田九迈的妻子用来治疗不孕症的。”他挣扎着把藏红花放进他肚子上的杯子里...肠子都凉了,血都不流了,杯沿都冻住了。高大的羔羊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就耗尽了力量。”藏红花被保存了下来,但是高个的小羊却在微笑中死去了。高高子愿意为了别人的幸福放弃自己的生命,他觉得死也是充满价值的。作为一个被打上反动学术权威烙印的博士,《最后的西国》中的焦如海并没有沉沦,而是继续发挥着生命的余热。他带领一群学生,还把自己最后的一块地——斯兰地,奉献出来给狗——隋治病,这对医学研究意义重大。他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信仰:“阿隋是一条生命,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医生的职责是修复和延长生命。生命是平等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生价值观充满平等意识。但他最终还是因为心脏病发作,没有“斯兰帝”特效药急救甚至猝死,表现了一个医生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教授的戒指也表达了医生愿意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医学事业的伟大。《教授的戒指》中写道,陶教授戴着手上的戒指可以感受到患者体内的电流,从而亲身感受到疼痛。“因为他自己的痛苦和病人的痛苦,就像一把双刃剑,加速了她生命之树的砍伐。”他为救死扶伤的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在他身上我们找到了一种已经像黄土一样失传的美德: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崇高价值。叔本华认为:“死亡是启发哲学的守护神及其美神。”⑥因为哲学灵感是由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意志)决定的,它能给人提供精神力量,使人无所畏惧地看待死亡。毕淑敏对死忠的描述,是看到了生命顽强的意志,死亡并没有违背生命的尊严和意志。相反,为了实现这种生命意志,有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本性的高洁,这是值得我们怜悯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质量的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从单纯的“治病救人”的医疗要求发展到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都需要得到公平、有效、合理的优质医疗保健服务。从关心人,解除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痛苦出发,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过得舒适而有意义,提高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临终阶段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临终关怀的发展密不可分,因为“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而是包容了人类社会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体,本质上是一门人类学。它渗透了人文与技术、道德生活与商业运作、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的各个层面,表达了人性、知性与理性的深刻关系。”⑦
《死亡预约》中,毕淑敏以病人身份进入临终关怀医院,目睹了临终关怀医院的情况不容乐观:五男两女要求拔掉母亲的氧气吸管;中国没有安乐死的法律,病人活着唯一的用处就是感受痛苦;医院环境太简陋,像贫民窟;大学生去医院免费,就是为了拿学校的人品分数之类的。这些都表明,病人没有得到适当的医疗服务,中国人没有重视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因为“我们提倡英勇的死,贞洁的死,痛苦的死,我们鄙视平凡的死。”"中国人重视生命的数量,而忽视生命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民众错误地将延长寿命视为一种关怀的象征,甚至认为“生不如死”。各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导致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临终关怀的忽视。生活质量的终极目标是让患者安全快乐地到达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毕淑敏更在乎的是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通过非人的死亡叙事,表现了这位当代女作家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上对死亡的追求,并指责她毁了自己的生活,不重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昆仑决》中的“丧”是死亡的意思,文章实际描述的是昆仑山最后的死亡。拉链“一号”的负责人为了和“尼君哈特”竞争,其实是在争夺一个重要的位置,所以他要求上级在最艰苦的地方昆仑山创造奇迹。“游览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模拟实战自讨苦吃吗?!如果只是为了安全,他会在军区的会议上尽量保持沉默,可以尽量假装走过场...既然他在动员的时候告诉士兵这是一场战争,就不能容忍任何一种避重就轻的计划。训练就是战争,他必须让他的部队时时刻刻记住这个血淋淋的前提。”“一号”以“拼命流血”为前提,把一个士兵的生死放在了第二位,悲剧成为了必然的事情。为了模拟实战,产生震慑效果,他命令士兵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脱下皮手套,换上解放鞋”穿上毛皮鞋,导致多名士兵手脚严重冻伤;在挑战山顶是一整层极其坚硬的板岩,边缘陡峭如墙的“桌山”的过程中,金喜邦和李铁牺牲了一个又一个。此时此刻,巡演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一号”和昆仑部队的声誉,更关系到战士们的荣辱,于是“一号”做出了一个更加残酷的决定:穿越无人区!“那是一个极其凶残和残酷的地方。没有植物,没有动物,甚至没有死亡,因为从来没有生命。”再加上暴雪大风,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在这次计划中,女兵甘蜜和肖玉莲因精疲力竭而死亡。死亡触发了参谋长郑伟良的良心。他违反了“优秀士兵最重要的品质是服从”的军纪,请求“一号”取消穿越无人区的决定。他的话透露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拼命把士兵赶入人间苦难,绝不是治军的上策。军人不怕牺牲。但你不能无视军人的生命!”“未来的战争可能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爆发,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提前排练。”“再说,像这种原始的肩背草行军方式,连自己的补给都保证不了,又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只能模糊人们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以为有了精神就能打胜仗。其实战争的物质性是极其直接的。苦难不是目的,而是胜利的手段。我敢说,如果红军有毛皮鞋,他们绝不会穿着凉鞋翻金笳山。抛弃这种本质,转而谈论复制苦难本身,难道不是违背我们祖先的意志吗?正是为了不让后人受苦,红军本身才被非人所磨砺。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追求苦难,忽视军人生命的价值,是对传统的背叛。”……
这些发自内心的抗议话语,显示了作家对个人生活的极度关注。虽然郑伟良违反了“服从军人的职责”,但这恰恰反映了关爱生命比任何职责都重要。在谈到自己写《昆仑哀》的经历时,我说:“我只敢写我大致经历过的,我只敢描述我有把握的。这真是我的悲剧。他们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落在我想象的翅膀上,让我无法飞翔。”这无疑显示了女性作家关注生命悲剧的意识倾向,而正是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关爱生命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前提。在生命面前,一切亵渎都要妥协。
毕淑敏对死亡的描写有着独特的超人理解,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真谛的存在。《生生不息》,一部充满哲学内涵的小说,探讨鲜活生命的命运与传承。女工乔的女儿蒋,患了不治之症,终因医治无效而死。在她病危的过程中,她的父母仍抱有一线希望,想尽一切办法请求袁医生挽救他们女儿的生命。但对于这种不治之症,医生却束手无策。因此,从姜之死不难看出,作者是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最终归宿,而世人却不愿面对这一现实。“人生来就站在穿越死亡的传送带上,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完全忽略了死亡,无论是死亡的哲学,死亡的形象,甚至死亡的字眼。”乔·朱仙在痛失爱女后,不顾自己的软弱,开始孕育新的生命,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传达这样一个思想,爱另一个人胜过爱自己是母性的特征。在生-死-生的轮回中,毕淑敏浓缩了人类生命的永恒规律。《红处方》中的戒毒医院院长简芳宁是被庄羽陷害的。染上毒品后,她不想失去快乐和悲伤的感觉。她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持对家人的爱和戒毒事业。正如她生前所说,“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高尚的感情。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在这里,毕淑敏告诉人们:在生活中,人不能没有情感,否则生命的意义就会丧失,简芳宁为维护生命的崇高意义而献身。
毕淑敏从各种生命出发,对各种死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现出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焦虑,对人性的肯定和对死亡的超人理解。
第三,对女性的爱
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而言,毕淑敏的创作体现了第二阶段的鲜明特征:“对女性身份的确认和人文关怀被称为女性写作的重点,这是基于人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困惑和反对所谓现代化的反人性叙事观点。”⑩毕淑敏也说,女性在社会上的声音总是微弱的。在现实生活中,毕淑敏有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因此她的作品中有女性角色的自我意识,有对女性美丽和价值的自我追求,有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面临的各种烦恼和艰难选择,有女性在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的各种痛苦和挣扎,有女性在爱情和婚姻道路上的不幸遭遇和误解,这些构成了她创作的各种内涵。
首先是母性的无私奉献。在《女人什么时候开始享受》一文中,毕淑敏提到了母亲的伟大。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煮牛奶,洗衣服,以为孩子长大了就可以享受了。孩子上幼儿园,女人要一边买菜做饭一边工作,以为孩子上学可以享受。孩子学习,女人转向家里、学校、市场、培训班培养孩子。孩子上了大学,找了工作,以为一切都会好的,可他已经当奶奶了,还要照看孙子。直到有一天,“女人都这么老了,再也不需要什么享受了,静静地睡在看不见的梦里。”一个母亲把一生都献给了孩子,却从来没有机会享受。母爱是如此壮丽。在《血玲珑》和《生生不息》中,也写了母亲为了生下一代而做出的巨大牺牲。为了让自己患白血病的女儿有一个同骨髓的配型,卜修文不顾自己暮年的生育年龄,决定两次怀孕,并在医学专家的精心安排下,签订了一份生死契约——“血玲珑”计划。《生生不息》描写的是主人公乔在女儿甜甜离世后,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身体消瘦到风雨飘摇,但她依然坚持再次怀孕,创造了另一个生命。不管生死,她们依靠母性,她们用母爱拯救生命,传承生命的伟大。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女性有延年益寿的本能。热枕用生育孩子的艰难表现了母性的伟大无私。这种无私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女人不仅用自己的痛苦还债,还用自己的痛苦还债,这种女人展现出来的力量才是真正伟大的!
女权主义关注。她将注意力转向了女性癌症中排名第一的乳腺癌。《拯救乳房》关注癌症患者,从国外归国的心理学博士程带领“癌症治疗团队”进行了一场艰难的群体治疗之旅。群里不仅有面临升职的公务员,也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女硕士,有给哥哥做透析的妓女,还有因为乳腺癌不得不女扮男装的男人。乳腺癌所面临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得到了一步步的释放,大家重新认识到了个体生命的重要价值,摆脱了对癌症的恐惧。在所有有癌症病变的器官中,乳房对女性的意义远远不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它的缺失也带来了审美、爱情和自尊自信的丧失。在这里,毕淑敏敢于挑战传统,关注女性最隐秘、最恐惧的话题,证明了她对当今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毕淑敏的小说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男权社会的不满,揭露和控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血玲珑》中的匡宗元因为强奸侥幸逃脱。他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后疯狂无耻地寻欢作乐。他以为自己是个成功的男人,可以拥有一切,包括女人。这是男人的一种邪念。卜秀文为了事业和家庭只能向其屈服,说明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罪犯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女性要承受的苦难。《服役的绅士》中,某高原看守所将军的妻子丁宁被谴责为备战篇,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生存的压迫。白在《女工》中对蒲小缇的呵斥态度表明,男性是家庭的中心,女性仍然是弱势群体。《女人之约》中的余容秋非常在意讨债对象的性别,善用美人计征服男人,体现了男人对女人的占有欲望。女人要想讨债成功,就得满足男人的欲望,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可见,女性在当代社会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受到男性的不公平对待。毕淑敏在《你多大了,夫人》中提到了女权主义的含义:“那就是男女平等,质量和价值上的完全平等。”因此,她通过讨论女性的幸福,追求男女在质量和价值上的平等,呼吁社会关注女性地位的提升来写作。
由此可见,毕淑敏对女性的描写,蕴含着对人类生命,尤其是女性自身生命的美学观。《寻找优秀的女人》中指出,优秀的女人应该善良、聪明、美丽。《素颜对天》提醒不化妆的女性要更美,因为“遮遮掩掩不仅是徒劳,更是一种软弱。”握住你的右手提醒女性创造自己的梦想。除了表达对这种女人的同情,强奸女更重要的是提醒女性要振作起来,“不要为了这一片云彩,暗淡了属于我们的灿烂天空。”此时的毕淑敏已经不仅仅是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分析女性形象,更是从一个女性心理学家的角度来关心女性的价值观。在挣扎立足、质疑人性的道路上,她凸显了女性内心的困惑。从男女不平等到女人心,她主张关爱女性。她始终以女性主义的眼光关注女性的幸福、自由、尊严和权利,这是一种独特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
当代人文关怀不仅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完整,而且增加了新的内涵,即“不仅关注自己,也关注他人;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更要关注人类的未来。“毕淑敏正是作为一个疗愈者来审视当代社会问题,关心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担忧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充分体现了他的启示录式的人文关怀。她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高举人性的思想。其中,人文关怀中的生命伦理和道德规范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有益尺度。笔者认为毕淑敏的人文关怀可以概括为:不畏苦难,珍爱生命,男女平等。毕淑敏创作中的人文关怀影响深远,值得中国当代文坛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