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痂成癖是什么意思
比喻爱好怪诞的事物已成为一种癖好
解释:嗜:爱好;痂:疮口表面的硬壳。形容怪癖的嗜好。
出处:《南史·刘穆之传》:“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
例子:郭沫若《新陈代谢》:“或说出一番民主的意义出来,那未免近于嗜痂成癖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怪癖的嗜好。
感情:嗜痂成癖是中性词。
近义:嗜痂之癖
知识拓展:
原文·出处
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灸疮,痂落在床,邕取食之。灵休大惊,痂未落者,悉褫取饴邕。邕去,灵休与何勖书曰:“刘邕向顾见噉,遂举体流血。”——李延寿《南史·刘穆之传》节选
译文·故事
刘邕性情上有爱吃疮痂的癖好,以为味道像鲍鱼。他曾经造访孟灵休,灵休先前得过灸疮,疮痂掉落在床上,刘邕便捡起吃了它们。灵休非常吃惊,疮痂还没有掉落的,也都剥下来送给了刘邕。刘邕走后,灵休给何勖写信说:“刘邕日前光顾(我)被吃,于是(导致)浑身流血。”
释义·点评
鳆鱼:即鲍鱼。灸疮:灸治后局部因灼伤而化脓溃烂成疮。褫(chǐ):夺去衣服;这里指剥下来。饴:古同“贻”,赠送。向顾见噉(dàn):向,先前;顾,光顾;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噉,同“啖”。
刘邕是南朝宋开国功臣刘穆之的孙子,刘虑之的儿子,继承了刘穆之的爵位。这个人有非常严重的“异食癖”,爱吃人身上的疮痂,认为这东西跟鲍鱼的味道差不多。他到朋友孟灵休那里做客,孟灵休刚患过灸疮,床上有掉落的疮痂,刘邕看见后,竟当着孟灵休的面,捡起来吃了。以至于让孟灵休很是吃惊。
但吃惊过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人不堪想像——孟灵休居然把身体上还没有掉落的疮痂也抠了下来送给刘邕吃。这场面是怎样一种情景?想想就让人作呕。这样一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孟灵休开始浑身流血。
魏晋之际,讲究个性张扬,所以名人多“作怪”,多有匪夷所思的行为。刘邕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去魏晋不远,想来仍慕先朝遗风,或许也想学学王猛“扪虱而谈”的把龌龊当潇洒以传名后世,也未可知。成语“嗜痂成癖”或说“嗜痂之癖”,就是由刘邕的这个故事而来。
嗜:爱好。痂:疮口或伤口表面凝结的硬壳。因此称怪僻的嗜好为“嗜痂”。运用举例——明·冯梦龙《<智囊补>自叙》:“余坐蒋氏三径斋小楼近两月,辑成《智囊》二十七卷,以请教于海内之明哲,往往滥蒙嘉许,而嗜痂者遂兾余有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