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救伤员是什么电影?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的《奶救伤员》。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哺乳救死扶伤的情节写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色云冈》、芭蕾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和革命战争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无私牺牲的沂蒙妇女成为了同一个名字。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在* * *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他们不惜把自己的门板拆下来做担架,把家里的干草拆下来喂军马,找出珍贵的嫁妆布做军鞋,把孩子唯一的粮食拿出来,把最后的亲人送到前线, 用自己的奶喂伤员,甚至献出自己的血肉来保护党的儿女。 他们可以因为保存烈士的遗书而摧毁自己的家园,他们可以坚守一生的承诺...他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表现到了极致!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最后一份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当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感情是红嫂精神的精髓,也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 * *制作军鞋31.5万双,军服1.22万件,碾米1.71.6万斤,动员参军20万人,抢救病人6万人,覆盖革命同志9.4万人。“红嫂”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体现。

为了弘扬沂蒙红嫂的丰功伟绩,201165438年10月,我们在临沂市沂南县马木乡长山庄村建立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利用这个至今仍保留着抗战时期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就是要让世人记住他们的事迹和他们生命中沉沦的民族精神。经过不断的改造、提升和扩建,2013年7月,改建后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之所以选择在长山村修建纪念馆,也是因为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工作的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的一句话:“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长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