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吉利斯《征服天堂》 音乐里的故事12 2022-06-16

范吉利斯 《征服天堂》 音乐里的故事12

就在一个月前,希腊音乐家范吉利斯因病去世。他的《征服天堂》永留于世。

总是在一些救灾的电视片中听到这个气势恢宏的旋律,后来才知道它的出处。

范吉利斯《征服天堂》:/video/BV1tx411P76B?share_source=copy_web ?

( 一)乐曲 《征服天堂》

《征服天堂》是 希腊 先锋电子 作曲家 范吉利斯(Vangelis)电影配乐的代表作,1992年发行。

1992年,范吉利斯为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的影片《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传)中的配乐《征服天堂(Conquest Of Paradise)》。它使电影音乐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诠释,成为不少音乐学院的教材。那种史诗般的气派,摄人心魄,精彩绝伦。音乐将哥伦布---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发现美洲的英雄---这位传奇人物的经历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范吉利斯最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以极具现代感的电子交响乐完美地再现了500年前哥伦布等探险者历尽惊涛骇浪、致命病毒以及种种艰难险阻的洗礼最终到达新大陆的悲壮故事,它的音乐充满了史诗般的壮丽辉煌和宏伟气势,堪称二十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电影配乐之一。

每当听到这首《征服天堂》的时候,脑海里就会出现,那些与浩大无边且喜怒无常的海洋搏斗的水手们。要知道,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人类对海洋知之甚少,航行所用均为木帆船,还要面对关于大洋彼岸的各种可怕传说,只有真正有勇气的人,才敢跨出向海洋探索的第一步。当我们在海岸上见到狂风巨浪时,尚且感到极大的恐惧,可想而知那些航海家站在木帆船上,孤悬茫茫海中,暴风巨浪环伺的感受,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意志才能做到?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使我们在很长时间无法认识世界,然而人类的伟大勇气和智慧却又使我们逐步认识了世界,这一过程的艰辛与代价令人唏嘘。所以说,哥伦布、麦哲伦,以及无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们,令我们永远铭记。

描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航行的影片,配以如此大气磅礴的音乐篇章,相得益彰,美妙天成。台湾音响测试家刘汉盛先生曾经对此音乐做过这样的评价:“房间有多大,音场就应该有多大。”此话我理解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云起无影,海啸希声。这部作品以庞大的音势,浑厚的和声,震动的音域,令人每次听到都会感觉到,与大海相比,人虽然渺小,但会热血沸腾,会一往无前。正如雨果之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在这里,古典的韵味被现代音乐技术诠释的如此精妙绝伦。范吉利斯用它征服了无数人,并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的传统理解,将这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崭新的风貌。

此曲一出,便流行于世界,各国影视作品纷纷使用。中国电视剧《士兵突击》中,7连解散的时候也是用它做的背景音乐。这是一首属于勇士的音乐,这是一首向着未知世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赞歌。

( 二) 范吉利斯

范吉利斯 (Vangelis)本名Evangelos Odyssey Papathanassiou,1943年3月29日出生于希腊。几乎没有受过任何音乐教育的他,在4岁时便能演奏钢琴,6岁举行个人作品发表会,可谓音乐天才。这些年来,只要谈起 电子音乐 ,都不能不提 范吉利斯 。

1960年代初,范吉利斯在希腊自组乐队,成为当地的一支流行组合。范吉利斯与迪米斯·罗索斯组成"爱神之子"合唱团崭露头角。

1968年希腊政局动荡时他辗转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为电影和电视创作配乐。他与另外两位音乐人Demis Roussos和Loukas Sideras***同组合成了前卫乐队。

为克·罗斯夫的电影《 动物启示录 》所作的《美人鱼》的配乐使他名噪一时,这是介于他在巴黎的早期创作实践和后来在伦敦形成的风格之间的作品。

范吉利斯1974年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录音室,尼摩录音室。在这里,他逐渐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范吉利斯之声”。

1975年,《天堂与地狱》发行,这是 电子音乐 与交响乐结合的标志,其中的第五首《很久了,还如此清晰》也是范吉利斯与歌唱家琼·安德森的首次合作。这以后,两人以“琼和范吉利斯”的名义出版了四张唱片。

1970年代是迷茫的一代,也是开拓的一代。范吉利斯是属于成功的开拓者。他较早的运用了电子合成技术,同时运用了五条音轨合成的技术。现在听来似乎有些不真实的迷幻和异样的音乐,实际上已经蕴涵了现代纯音乐的雏形,人声的运用更是添加了美妙和飘逸的韵味。

1979年,范吉利斯推出的《中国》成为其代表作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喜马拉雅山》,原音和电声乐器结合得天衣无缝,气势恢宏,你仿佛可以看到风将积雪吹得漫天飞舞的景象,感到袭来的阵阵寒气。

进入1980年代,范吉利斯的第一张专辑《短篇集》中的《我听见了》是他与琼·安德森的又一次全面合作。而1981年为大卫·普特南的电影《烈火战车》所作同名音乐更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成为最早、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电子配乐。同年,在与琼·安德森合作的《我会找到归乡路》中,范吉利斯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与实验。

1983年,范吉利斯再次显露出其在 电影配乐 方面的天才。这次的作品就是那张著名的为日本电影《南极物语》所作同名电影音乐专辑。这部电影描写的是一群被日本 南极探险 队员遗弃的拉雪橇的狗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挣扎求生的感人故事。唱片封面是一片苍茫大地,只有银灰色的Antarctica几个大字和一幅南极地图,音乐也是一样干净透彻,一如南极那片纯净自然的天地,博大开阔,像水晶一样透明,而那宏大的音乐中隐隐的悲凉更是让人产生无尽的冥想。

1980年代末,范吉利斯关闭了尼摩录音室,开始周游世界,主要是在北美和欧洲。

1992年,久违的范吉利斯为电影《1492-征服天堂》所谱写的配乐再次轰动全球,成为1990年代最卖座的电影音乐之一。在这张唱片中,范吉利斯倾尽全力,在录音上尽致完美。人们甚至可以用它来测试 音响系统 和房间的声学特性,可以听到飘逸在房间的各种乐器所描绘出的音场。有人如此评价:“这是非常杰出的电子合成器音乐,杰出到可以完整测完'音响二十要'”。

范吉利斯所作的 电子音乐 不同于雅尼表演性质的电子音乐,他本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很少在媒体上曝光,也很少在台上表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他的音乐,你可以听到他想说的一切。

2022年5月20日凌晨,媒体报道称著名音乐家范吉利斯于法国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9岁。而根据他的助手的说法,范吉利斯是因心脏衰竭在17日去世,至于为何才公开,报道中并没有公开原因。

( 三)电影 《1492-征服天堂》 ( 哥伦布传 )

1992年,为纪念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整整500周年,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联合拍摄了历史传记影片《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传),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电影讲述了航海家 哥伦布 颠沛流离的一生,描写其发现新大陆的历程,以及西班牙殖民者奴役、残害土著居民的历史。

500年前,充满迷信色彩的西班牙,认为海洋的尽头有魔鬼守侯著,只有航海家哥伦布坚信,海洋的尽头是一片新土地,只要坐船向西航行,东方的财富就唾手可得。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得到西班牙王后伊萨贝拉的支持,带领三条船向西航行,并于10月12日登上了瓜纳哈尼岛,当地土人对他们表示欢迎,但由于蛇伤等危险困扰,哥伦布留下39人守岛,与其他人返回西班牙补给,并被西班牙捧为英雄,王后和国王支持其进行第二次远征。1493年11月哥伦布返回该岛,发现留守人员已被另一个部落的武士杀死。头脑发昏的西班牙贵族莫克西卡公然叫嚣报复,在监督一个金矿开采的过程中,因怀疑一个土人偷窃便剁去了那人一只手。虽然哥伦布将莫克西卡逮捕,仍然遭到土人的反抗,哥伦布不得不进行镇压,最后莫克西卡及其手下也被处决。消息传到西班牙,哥伦布被免职并监禁。最后是王后把他从蒙受耻辱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并允许他再进行一次航海探险。受儿子费尔南多的鼓励,哥伦布口述了能够恢复他的名誉的回忆录……

( 四) 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1937年11月30日生于英国诺萨布兰,英国导演、制作人。以拍摄大场面、史诗级电影闻名。

1977年导演首部剧情长片《 决斗的人 》;

1979年执导科幻片《异形》获得关注,奠定了影坛地位;

1982年执导科幻片《银翼杀手》;

1986年执导《 诡秘怪谈 》;

1991年执导的动作片《 末路狂花 》,获得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六项奥斯卡提名;

1992年执导影片《 1492-征服天堂》 ;

1997年执导影片《 魔鬼女大兵 》;

2000年执导史诗影片《 角斗士 》,该片获得第73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

2001年执导战争片《 黑鹰坠落 》,该片再度摘得两项奥斯卡奖;

2003年执导影片《 火柴人 》;

2005年执导战争片《 天国王朝 》;

2007年执导犯罪片《 美国黑帮 》;

2012年执导《异形》续集《 普罗米修斯 》;

2014年执导历史题材影片《 法老与众神 》;

2015年执导科幻电影《火星救援》。;

2017年执导科幻电影《异形:契约》。

其中我看了《 末路狂花 》、《 角斗士 》、《 黑鹰坠落 》和《 天国王朝 》,都是慕名而来。当然,还有这部《 1492-征服天堂》 。

很多评论说,斯科特1992年拍摄的《 1492-征服天堂》 并不成功,以致之后的几年他一度消沉。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虽有瑕疵,但总体不差,远不至失败之作。500年前的故事,挑毛病太容易了。另外在上一年,1991年斯科特导演拍摄的《 末路狂花》 大出其彩,珠玉在前,使得人们对他的期望值大大提高,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成就了范吉利斯和他伟大的音乐《征服天堂》,这是不争的事实。

1995年, 雷德利·斯科特 获得第4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迈克尔·鲍肯奖。

2003年,斯科特因为在电影上的贡献而被封为英国爵士。

附注: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而创作或表演这类音乐的音乐家则称为电子音乐家。一般而言,可使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来区别。使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电传簧风琴、汉门式电风琴与电吉他;而纯粹的电子声音制造设备则有特雷门琴、声音合成器与电脑。

电子音乐一度几乎完全与 西方 ,特别是 欧洲 的艺术音乐连结,但自从1960年代晚期以后,因为 摩尔定律 造就了可负担得起的音乐科技,意味着使用电子方式制作音乐变的越来越在各国不同区域流行的领域普及与发扬起来。今日的电子音乐包含各式各样以及范围从实验艺术音乐到流行形式如电子舞曲。

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十年带来了大量的 早期 电子乐器,以及第一次使用电子乐器作曲。第一部电子乐器称为以太发声器(Etherophone),是李昂·特雷门(出生时叫列夫·特雷门)于1919至1920年间在列宁格勒创造出来,后来重命名为特雷门。它带领出第一次针对电子乐器的作曲,与制造器及其再衍生设备形成对比。1929年,约瑟夫·席林格创作了《特雷门与管弦乐团第一组曲》(First Airphonic Suite for Theremin and Orchestra),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进行首演,并由李昂·特雷门担任独奏。

除了特雷门之外,马特诺琴于1928年由莫里斯·马特诺发明,并在巴黎首次露面。

隔年,乔治·安泰尔第一次为机械装置、电子制造器、马达及扩音器作曲,应用于他未完成的歌剧《花先生》(Mr. Bloom)。

1939年,美国人约翰·凯吉发表电子音乐《想像的风景第一号》,使用了两部可变速的唱机转盘、频率录音机、无声钢琴及铙拔。

录音设备的发明使得电子音乐有了跳跃式的演进。1927年,美国发明家J·A·欧尼尔(J. A. O'Neill)利用在橡胶表面涂布一层磁性物质,开发了一种录音装置。两年后,劳伦斯·汉门为制造电子乐器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继续制造汉门式电风琴,这是基于特雷门的原理,并伴随包括早期回响装置等其他发明。汉门与约翰·汉那特(John Hanert)、C·N·威廉斯(C. N. Williams)继续合作开发其它电子乐器,例如诺瓦合音琴是由汉门的公司于1939至1942年间制造。

录音带的扩散最终导致了电子声学录音带音乐的发展。第一个已知的例子是1944年由哈利姆·埃尔-达巴作曲的,当时他的身份是埃及开罗的一个学生。他利用笨重的钢丝录音机录制具有古老传统的萨尔典礼,并在中东广播电台录音室使用混声、回声、电压控制以及再录制处理这素材。该成果命名为《萨尔的表达》(The Expression of Zaar),并于1944年在开罗的一个艺廊演出。虽然他以录音带为基础所作成的初步实验并未传播到埃及以外地区,埃尔-达巴仍然以其后来在1950年代晚期于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所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而广为人知。

艺术家们现在也可以借由创造个性化的软件合成器、效果模组及各种作曲环境,将他们的作品个性化。过去曾经在硬件领域里存在的各种专业装置,都可以轻易地拥有虚拟版本。一些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更受欢迎软件工具则是商业化的产品。(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