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三代诗人?

类别:文化/艺术> & gt文学> & gt小说

分析:

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批诗人,以朦胧诗为代表,代表人物有:

黄翔、食指(郭鲁生)、芒克、北岛、何江、多多、杨炼、顾城、李岩、舒婷、罗庚烨等。

它以流行诗歌和私人小说写作而闻名。近年来,他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第三代诗人运用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象主义等方法,将物体和意象机械地组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扑朔迷离,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一具三千年的骷髅/从山坡的尖角微笑/抓住行走的标志/夕阳在洞里流血//血滴落到泥土里/形成沟壑/声音颤抖。”这是梦露《暮色裂痕》中的一段,像这样的诗几乎覆盖了第三代诗人诗歌的天空。

80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逐渐沉寂下来,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也逐渐走向成熟,即其跳跃的结构、新颖的意象、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等创作风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和局限,于是决定探索和创造一种新的诗歌方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气息的诗歌确实具有不同于前人的特点,所以根据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巩留、白桦等建国后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第一代诗人。张扬个性却又关注社会的第二代朦胧诗人,如舒婷、北岛。当然,从80年代中期开始,批评和创作一样多种多样,所以对这一诗歌流派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后起诗歌派”、“后朦胧诗派”等,而且大多是参照朦胧诗派来命名的。

第三代诗人的美学原则;

以1986年6月和10年6月“中国现代诗歌群展”为标志的“第三代”诗人,在年龄经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部分是文革前后出生的,主要是大学生、研究生和一些热爱文学的青年工人。当他们进入成年,真正面对社会的时候,他们已经面对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在中小学接受的传统价值观教育似乎很容易受到商品经济新规律的影响。世界在多彩的同时也是凌乱的,人的灵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诱惑。年轻人原本就不太牢固的传统世界观开始崩塌,他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所接受的一切传统,包括长辈在书本上传授的一切传统。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传统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不再处于讴歌的主导地位,平民及其生活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用平实的语言把一切众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其中表达反崇高、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的内容。这些诗歌与传统诗歌有很大不同,包括不久前兴盛起来的朦胧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形式。所以很多人不禁质疑其诗,认为其格调不高,甚至超出了诗歌乃至文学的范畴。这种说法恰恰给第三代诗人的创作增加了一个新的本质内涵,即“反诗”。

第三代诗人对平民的关注有其社会历史背景。80年代中期,是中国进入接近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时期。这个时候,混乱的生活让大家紧张却又对风景有着模糊的赞叹,机会开始增多,政治阴影开始逐渐从普通人的生活中隐退,大部分人似乎可以作为平民平等竞争。平民成为一个新的具有主体意识的庞大群体,第三代诗人就生活在其中,他们具有平民的身份。因此,他们决心表达这种最普通的生活。他们宣称要“像公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在创作中努力使诗歌世俗化、平民化,贴近最普通的生活。在这种追求中,他们的创作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首先,是他们诗歌中对“反英雄”生命体验的反复表达。

所谓“反英雄”,指的是生活中最平凡的生活。第三代的很多诗人,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诗歌中欣赏和反映了爱恨情仇、生与死、苦与乐,甚至喝酒啄米、睡觉上厕所等一切世俗生活的内容。

这类作品的代表是王小龙纪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这个曾经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悲惨场景,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荒诞的一面:

这一刻改变了什么?

这个长相奇怪的混血儿突然不见了。

在浓烟的掩护下...

未消化的早餐三明治

天空明亮地照耀着

这种描述也许是真实的,但它完全荒诞了世界新闻界中那个自愿脱空的女教师英雄形象,从而解构了英雄的存在。

如果说王小龙的作品是对英雄人物的刻意矛盾,那么于坚的《尚义街6号》则完全沉浸在对平凡生活的描绘中。这首长诗以琐碎的方式,揭示了“尚义街6号”里一群经常见面的年轻人的生活片段:

尚义街6号

法式黄色房子

老吴的裤子挂在二楼

喊腿,戴眼镜钻出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每天早上都有长队。

……

诗里说这些朋友经常在老吴家过夜,但在诗的结尾,大家各奔东西:

大家终于分开了。

剩下一层空着。

像一张不再响起的旧唱片...

长诗是完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琐碎零碎,但细读之下,却有一种舒缓去忧伤的味道。而这个结局给人一种人生平淡无常的苍凉感。

其次,是第三代诗人作品中刻意追求的反崇高的冷抒情。

第三代诗人习惯于用普通人平实的平民意识取代晦涩诗人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表现出一种近乎愤世嫉俗的黑色幽默。比如《关于大雁塔》里,人们对爬塔的景象无动于衷。

第三,反文化的现代口语和语感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口语词汇和语感的应用,在我刚才引用的《尚义街6号》等作品中可以看到。至于“反文化”的主题,可以用张峰的短诗《本草纲目》来代表:

马致远一两棵枯藤老树。

三钱李商隐的《苦蝉》

春水半勺李渔煎剂

饮尽春水。

都患上了中国的抑郁症。

短诗借用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许多著名意象,解构了其悠然神韵,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缺失的不满。

总的来说,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无疑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步入了诗歌领域的一些禁区,使诗歌成为更贴近生活和人们感性生活的艺术形式。同时,每个所谓的第三代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并不统一在某一种理论的旗帜下。他们有自己的轨迹,还在不断变化。至于最后的决定,还为时过早。这里的总结只是一个很不完整的说法。

相关文章:现代诗歌的发展与第三代诗人的定义

sydao/9/ShowAnnounce?board id = 1 & amp;RootID = 475 & ampID=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