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黑暗森林-三体II:黑暗森林

刘的《三体》是我国科幻史上的代表作,曾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小说奖。这个奖项被称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可见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小说,尤其是读到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时候。它给我带来的震撼让我慢了整整一个星期,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颠覆了。这一次,我重温了最让我震撼的第二部分,努力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语言难免不成熟,但我会尽力记录我的想法。

整部小说基于两个宇宙公理和两个术语“怀疑链”和“技术爆炸”,这两个术语是整部小说的关键。小说一开始就提出这些概念,然后转向其他方面的描写,最后揭示这些概念的最终意义。小说一开始,地球上的人就已经知道了三体的存在,知道了三体派了两个智者来锁定地球的科技,三体舰队终将到来。这引起了全球性的恐慌,但也正是因为三人是更高级的生命,他们的思想完全开放,对阴谋、伪装等熟悉的策略一无所知。因此,地球人利用这一优势,发起了一项名为“面对面计划”的项目。被选中的人被称为“面人”,他们拥有几乎至高无上的权力,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的行为。同样,一个叫ETO的组织,因为对人类绝望,选择了帮助三人行毁灭人类。他们为“侧墙计划”推出了对应的“破壁计划”,对应的候选人被称为“破壁人”。他们需要通过分析“面”的行为来揭示他们的最终目的,剥去丝绸上的茧,去除各种行为表面的伪装。

每部小说都有主人公,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主人公名叫罗辑,英文名为LOGIC,但在被选为“片面之人”之前,主人公并没有承担人类命运的意识和责任感。他是一个天文学家,但他对一切总是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或许就是这种“世界与我何干”的态度吧。这让桑蒂人感到害怕。他是所有“护面人”中唯一一个被桑提人指定杀死的人。和所有的电视节目一样,顶着主角的光环,他一次次侥幸躲过了三人体的谋杀。通过冬眠技术,他到达了超过200年的未来。那时候大部分人都住在地下,家的概念已经没有了。人们住在“大树”的“枝叶”上,到处都是液晶显示屏。也正是在短期的技术进步中,人们误以为自己可以与先进的三体人抗衡,人类不再惧怕三体人的攻击。200多年后,“对墙者”这个称呼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这个名字也被认为是第一次大恐慌后的可笑产物。没有人在意这位曾经的“救世主”,直到一个被天真的人称为“水滴”的三体探测器出人意料地袭击了2000多艘让人引以为豪的星际飞船,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地球的科技和三体相比还处于童年阶段。

然后,我们的主人公罗辑开始肩负起200多年前人类赋予他的责任,通过与史强(简单解释为他的安全负责人)的对话,揭示了宇宙社会学的基本图景。首先是宇宙文明的公理:1。生存是文明最根本的需要。2.文明不断发展壮大,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不变。然后是“怀疑链”和“技术爆炸”两个术语。

“怀疑链”就是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还是会怀疑我对你的看法,我也会怀疑你对我的看法...这样的猜疑会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没有沟通,形成链条,也就是猜疑的链条。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就是两个文明不可能形成相同的知识。而如果把这种怀疑放在浩瀚的宇宙中,毫无疑问,因为空间上的距离,这种怀疑还会继续。“科技大爆炸”:人类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地球的生命史是几十亿年,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是300年。从宇宙的时间尺度来看,这根本不是发展,而是爆炸!技术飞跃的可能性,是埋在每一个文明里的炸药。如果被内部或外部因素点燃,就会轰的一声爆炸!地球300岁了,但没有理由认为人类是宇宙文明中发展最快的,其他文明的科技爆炸可能更迅猛。

引用罗辑在小说中对史强的解释是:“我比你弱。收到你的交流信息后,我得知了你的存在,我们之间的怀疑链就此建立。这期间我随时可能出现技术爆炸,我会远远走在你前面,变得比你强大。要知道,在宇宙的尺度上,几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知道,你的存在,你从交流中获得的信息,很可能就是技术爆炸的最佳导火索。所以,哪怕我只是一个婴儿文明,一个萌芽的文明,对你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如果你比我强,既然我能找到你,那么总有一天你也能搜到我,于是我们之间又会有一串怀疑;如果你比我弱,但随时可能出现技术爆炸,那就变成第一种情况了。总结一下,第一,让你知道我的存在;第二,我让你存在是危险的,违背了第一公理。”

综合以上信息,宇宙黑暗森林的规律是这样的:“宇宙是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一个拿着枪的猎人,像幽灵一样在森林里潜行,轻轻推开挡路的树枝,尽量不发出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他必须小心,因为森林里到处都有像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其他生命,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摧毁它。在这片森林里,其他人是地狱和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其存在的生命都会很快被淘汰。这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是费米悖论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宇宙总是黑暗的。

刚开始看这些的时候,我的世界观经历了崩塌和重建的过程。毕竟我一直在接收的信息,包括电影和书籍,都是人类在积极寻找与外星人的联系,渴望找到其他生命的踪迹,不遗余力地向外太空传播人类的信息。突然接触这些信息,一时难以接受,但仔细想想,似乎也是这么回事。不然怎么解释费米悖论?(费米悖论:理论上讲,人类可以在654.38+0万年内飞到银河系的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应该只要比人类早进化654.38+0万年就已经来到地球了。换句话说,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一个悖论:a .外星人存在——科学推断可以证明外星人进化的时间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存在于某个地方。b .外星人不存在——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任何外星人存在的线索。)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对人性劣根性的描写,这种描写在小说的各个方面都有,可以说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大恐慌之初,被视为“无面人”的罗辑经历了与妻子的分离,认识到了黑暗森林的法则。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通过太阳向宇宙发出了“咒语”,却遭到了人们的鄙视和嘲笑。当猜想得到验证后,人类从“被碾压”的地下再次将罗辑奉为“神”。“用之如珠,弃之如鞋”就是这种行为。

“死亡不是你的敌人,永恒才是。”

这句话让我想起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永存。”这两句都是关于生死的,只是侧重点不同。因为人们渴望永恒,拼命追求永恒,互相争夺,所以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和悲剧,死亡是每个生命体都会进入的最自然的状态,而人类却无法坦然接受和面对。

通过忠实地映射宇宙来隐藏自己是融入永恒的唯一途径。

这句话是对完美的“水滴”的描述,但乍一看我觉得更多的是关于张北海这个角色,他一直把自己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没有人能看透他。在成功伪装成必胜主义者后,经过两个世纪的漫长等待,他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作为一名军人,他最终牺牲了自己,成就了“新人类”。

“毁灭你与你何干?”

当被称为“圣母玛利亚之泪”的“水滴”穿透两千多艘星舰时,小说中有一句话“如果我毁灭了你,那与你何干”,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生存是文明最根本的需要,不是说你做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当对方有绝对的力量碾压你的时候,任何理由都不重要。就像蚂蚁做错事一样。你走路的时候会踩到它们,但是踩到一只蚂蚁你不会给任何解释。在第三部电影《死亡永生》中,来到歌手星球的一张“小纸片”可以降低整个太阳系的维度,所有的生命都变成了二维的画面,没有生命的画面。这一刻毁了你跟你有什么关系?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灿烂的阳光可以照进黑暗的森林。”

小说结尾,罗辑和三人行对话,他是这么说的。我相信这也是作者刘想要传达的信息。我想起《流浪地球》里的一句话:无论最终结果把人类历史引向何方,我们都选择了希望。即使有着令人窒息的黑暗森林法则的存在,我也相信,“也许爱的萌芽存在于宇宙的其他地方,我们应该鼓励她到处发芽成长。”20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