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如何治疗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这种病的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容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为慢性过程,少数可急性起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咳嗽、咯血等呼吸道表现。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一种慢性、慢发性传染病,好发于年轻人。全年均可发生,肺结核发病高峰年龄为15至35岁的青少年。潜伏期为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和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和皮肤)。传染源是接触细菌的结核病人。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病基本得到控制。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卷土重来,发病率即将加剧。

“苍白的脸,瘦弱的身体,一阵阵令人心碎的咳嗽……”19世纪的小说和戏剧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而导致这些人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的,就是肺结核,在当时被称为“白色瘟疫”,也就是“痨病”。

[编辑此段]结核病的研究历史

19世纪,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种无情而强大的传染病夺去了亲人或朋友。虽然20世纪各种有效的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的出现,导致全球结核病病例迅速减少,但放松警惕将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近年来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卷土重来,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控不容懈怠。

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人型、牛型、鸟型和鼠型。其中,人类型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人类型结核病侵犯肺部引起。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局部和全身症状。90%以上的肺结核都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患者咳嗽、打喷嚏、发出很大的声音等。,使带菌液体喷出体外,健康人吸入后会被感染。

1945年,链霉素这种特效药的问世,让结核病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瑞芬太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的相继合成,大大减少了全球结核病患者的数量。在预防方面,卡介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是主要方法。其中,1952异烟肼的问世,使化学药物防治获得成功。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疗药物的问世,是人类与结核病斗争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正因如此,80年代初,美国甚至认为结核病可以在20世纪末被消灭。然而,这种顽固的“消费”对人类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近年来结核病在世界各地重新抬头,全球死亡人数从65438人到0995人,共300万人。是该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大超过流行年份1.900。2003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到来之际,世界行动组织“遏制结核病”(Stop Tuberculosis)公布的数字显示,全球每天仍有5000人死于结核病,每年患结核病的人数超过800万。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过去20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忽视政策,导致结核病防控体系遭到破坏甚至消失;艾滋病患者感染结核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0倍,大部分艾滋病患者死于结核病。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结核病患者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结核病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增加了结核病防治的难度。

[编辑此段]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世界结核病日。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为了进一步推动结核病防治的全球宣传活动,该组织决定在1995年底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并在1997公布了一项名为“直接观察短疗程”的行动计划,目标是治愈95%的结核病患者。

[编辑本段]结核病的类型

结核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初次感染时多为原发性(ⅰ型);但初次感染后留下的症状,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能再次感染,二次感染(ⅱ ~ ⅳ型)可能由血液循环传播或直接传播引起。

(1)原发性肺结核(ⅰ型):常见于儿童,多无症状,有时表现为低热、轻度咳嗽、出汗、心跳加快、食欲差等。少数呼吸音减弱,偶尔可听到干或湿罗音。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起病急,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多为松弛热或漏热,白细胞可减少,血沉加快。亚急性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程缓慢。

(3)浸润性肺结核(ⅲ型):肺内有渗出、浸润及不同程度的干酪样病变。多数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之后逐渐出现发热、咳嗽、盗汗、胸痛、消瘦、咳痰、咯血等症状。血常规检查血沉增高,痰结核培养阳性,X线检查可见大小不一、边缘模糊的云雾状阴影。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型):反复发热、咳嗽、咯血、胸痛、盗汗、食欲不振、胸部变形、患侧胸部下陷、肋间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气管移位至患侧、呼吸减弱。血常规检查血沉增高,结核痰培养阳性,X线显示空洞、纤维化及支气管播散。

[编辑本段]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一,肺结核

它属于分枝杆菌。涂片染色是耐酸的,也叫抗酸杆菌。外界抵抗力强,在潮湿处可存活5小时以上,但烈日暴晒2小时,5-12%来苏2-12小时,70%酒精2分钟,或煮沸1分钟均可致死。

第二,感染途径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是结核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排出细菌的结核病人的痰液。感染的次要途径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

第三,人体的反应能力

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表现为淋巴细胞的致敏和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强。入侵的结核被吞噬后,抗原信息被传递给T淋巴细胞使其致敏。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结核时,会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聚集在细菌周围,吞噬并杀死细菌,然后转变为上皮样细胞和朗格汉斯巨细胞,最后形成结核结节。

病理:结核侵入人体,引起炎症反应。细菌与人体抵抗力的较量跌宕起伏,病理过程复杂,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有渗出、增殖和恶化。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典型的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长,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但大多数患者病变较轻,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只有通过X线健康检查才发现。有些病人认为突然咯血是偶然发现的,但他们往往可以追溯到病程中的轻微中毒症状。

一、全身症状:

全身中毒症状有午后低烧、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盗汗等。肺部症状迅速扩散时,可出现高热,女性可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

二、呼吸系统:

一般是干咳或者只有少量粘液。当伴有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性或脓性。约1/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当炎症扩散到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感,一般不严重,随着呼吸和咳嗽而加重。慢性重症肺结核,呼吸功能减慢,出现呼吸困难。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第一,结核病检查

在痰中发现结核是诊断结核病的主要依据。

x光检查

肺部x线检查不仅能早期发现肺结核,还能诊断症状的部位、范围、性质、发展及效果。

第三,结核菌素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