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子夜》的故事大纲
小说以1930五六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子夜》的舞台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作者没有截取一条小巷或一个街角,而是从一个很高的视角展示了这个现代城市的方方面面。
资本家的豪华客厅,光怪陆离的夜总会,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呼啸的大火,诗人教授的豪言壮语,淑女绅士的悲情爱情,都组合成了《子夜》的情节。
同时,通过一些细节,作家触及了农村的场景和中原正在进行的战争,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既定的意图。
“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的社会现象”,“使1930年动荡不安的中国充分表现出来。”当然,茅盾所说的“大规模”“全面”的描写,并不是把所有的生活片段随意拼凑起来。
他精心的结构和细致的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亡史和性格发展史,触动了其他多重线索,使整篇文章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向纵深推进。
最后,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更多的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沦为殖民地。”
扩展数据:
《子夜》总结的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事件如浪,此起彼伏;场景就像锁链,相互交叉;人物就像星星一样,忽明忽暗,转瞬即逝,但人物的整体情况却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没有混乱。
比如书里讲到了吴荪甫的生平,但后来笔转向了双掷桥。《子夜》蛛网般的密集结构,展现了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的结构显示了组织人与事的多种方式和叙事角度的多种多样,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和驾驭素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