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谁?

巴金(1904-2005)是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福干。巴金是他发表小说《死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目睹了封建家庭中腐败和勾心斗角的生活方式,封建专制主义压迫和毁灭年轻一代的罪恶行径,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的仇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情充满了他的作品。1923逃离封建家庭,在上海和南京的中学读书。1927年初,他去法国留学,写了第一部小说《死》,以“巴金”为笔名出版。小说以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腥红鲜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部分知识青年在五四新思潮的感召下,寻求社会解放之路的苦闷与挣扎。响彻全书的是这样一个声音:“任何曾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新决心“为我敬爱的被压迫的同胞而死”。最后,他为“信仰”壮烈牺牲。

死后,巴金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从1929到1937,他写了主要的代表小说,包括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水下的梦,萌芽,缎子,新生命,死太阳和爱情三部曲(雾,爱情三部曲)。

这一时期的作品按题材和主题可分为两类:一类反映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生活,通过歌颂他们的献身精神来表达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如《新生》、《爱情三部曲》等。前者讲述了李冷和李景书兄妹在杜大新牺牲的感召下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后者既写革命又写爱情,写革命与爱情的冲突,写死亡,而作者的总体思路是写“信仰”。“信仰为主,用死亡印证信仰,用友情激发信仰。”周若水、吴仁民等一批年轻人在作品中的激情奉献,本来就是靠“信仰”支撑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投身于各地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他编辑了《呐喊》和《王久日报》等报纸,并创作了《家》、《春》和《秋》的续集。抗战小说三部曲(又名《火》)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申诉与龙、虎、狗。抗战后期和抗战后,巴金的创作转向批判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对即将崩溃的旧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指责和抨击。具有艺术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和长篇小说《寒夜》是最能体现巴金这一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担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政协副主席,主编《收获》杂志。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中间集、散文集、巴金近作集、散文集、随笔集、《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五部。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也出版了大量译本。巴金的小说创作最著名的是以旧家庭的崩溃和年轻一代的反叛为题材的作品。《家》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一部杰作,它激动了几代年轻读者的心,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优美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注自己感情的洪流,细腻独特,自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巴金的创作主要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纵观从《死亡到家》到《寒夜》的创作道路,这位热情而勤奋的作家充分表达了两大主题:一是以死亡为起点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主题,二是以家为起点表现家庭生活的主题。前者在爱情三部曲中已经登峰造极,后者在激流三部曲中方兴未艾,直到寒夜才登峰造极。在这两大主题中,巴金擅长写家庭生活,成就最高,代表作有《家》和《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