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顾城的生平的书有哪些?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
1956年 生于北京。
10岁左右 开始写诗。
1969年 随父亲下放到山东省潍河岸边的荒滩上。辍学放猪。
1973年 开始学画。
1974年 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77年 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1979年 组诗《无名的小花》在北京一家小报上发表,随即引起诗坛的注意,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1980年 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 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 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 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 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关于自杀:一、
诗人的死亡通常是一个谜。自杀者更不待言。而且在多年以后人们还在讨论死者的死因。如果说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而一场游戏又是一场梦,那么在厌倦了这场游戏时,中途的自动退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古代的屈原、卢照邻,近代的王国维、朱湘……都在江河湖泊中找到了一种苍凉的美丽和刻骨铭心的诗意,也为古老的中华民族增添了几缕唏嘘和叹息。
十九世纪末叶以降,诗人为行而上的原因自杀已成为西方思想史中一个恒常的主题。无论是特拉克尔还是杰克.伦敦,无论是叶塞宁还是马雅可夫斯基,每个诗人个体生命的毁灭都会给西方思想界带来巨大而长久的震动,迫使人们去重新审视既成的生存秩序和生存意义,重新思索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除诗人外,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大师们也纷纷自杀: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1927年服安眠药自杀,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1942年携妻在巴西自杀,美国现代小说大师海明威1961年用猎枪自杀,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1970年切腹自杀,也同是1970 年,中国现代小说大师老舍和中国著名作家赵树理分别投湖自杀和含冤跳楼自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又陆续非正常死亡了几位青年诗人,其中最出名的当数顾城、海子,戈麦、蝌蚪四人。四人都选择了自杀这一残酷的方式。他们四人中最早自杀的是美丽的女诗人蝌蚪:用一把精致而锋利的手术刀割断了大腿上的静脉。
蝌蚪自杀两年之后,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又有了三位青年诗人相继自杀了。一个海子卧轨,一个戈麦投水,一个顾城悬树。这三种姿态冥冥之中竟如此地类似于海子的长诗《传说》第四部分《沉思的中国门》中一段诗意的总结:
“今天出生三只连体动物/在天之翅/在水之灵/在地之根”
在这个充满着生存危机感的境况之下,诗人一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诗人何为”?海德格尔曾如此拷问过诗人所禀赋的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陷于贫困的危机境地之际,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诗人以自己超乎常人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自己对于存在的形而上感知,以自己诗的追寻蕴含着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没落的时代把对终极目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唯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的意向超越现象界的纷纭表象而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类的出路。他们应该是思想的先驱者,观念的引导者,生活的强者,为何他们选择了自杀?
二、
看着我 永远
而不是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顾城
让我们暂且不去梳理历史的断柳残枝,关闭理性的探索之灯,将时空定格在顾城,顾城的妻子及他的情人身上。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下放至山东,在胶东半岛度过了童年。后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1979年在京沪特快列车上见到谢烨,对她便一往情深,不久,他全不能自制,赶到上海,向谢烨求婚。狂热地追求谢烨四年后终于如愿以偿。1983年8月5日结婚。随后出国漫游瑞典、英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诸国后,定居于大洋洲的激流岛上,过起了自耕自足的桃花源生活,这应说是一个童话诗人很好的归宿了。
谢烨,1958年生,北京人。她爱好文学,写散文,也写诗, 1986年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朦胧诗选》中也收有她的几首诗。“当我离去的时候/我们相信你能微笑/能用愉快的眼睛,去看鸽子/能在那条小路上/跳舞,一边想入非非地/设计着未来/我相信我是幸福的/甚至幸福得不能呼吸/不能回答你的询问/ 我待得太久/已变成/一片山谷 /已变成了/山谷中泉水和云雀的歌声。”(《我不相 信,我相信》)。
在另一首诗中,有一些奇怪的想像。今天看起来,有一种预感似的悲惨。这首诗叫《我终于转身去》:“我终于转身去/后面是一声怪异的笑。” 顾城是不能想像谢烨离他而去的。不过这一回,谢烨是否真的将“转过身去”?
但是正因为顾城太天真、太童话了,所以他追求的完善在现实面前成为另一种永远不可实现的乌托邦。顾城是个已经长大的却不愿长大的孩子。他是注定了要在时间之河上伤心而焦灼地漂流。穷居小岛,顾城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再加上有人追求他的妻子,使他更觉得自己的完美梦残破不堪;遂有他所爱的情人“英儿”----在国内诗坛小有名气的麦琪又随一练气功的洋老头私奔离他而去,又有因夫妻间一件小小的争吵而导致用斧弑妻的恶劣行径,然后悬颈自尽的悲剧结局。
三.
我刚刚睁开眼睛
秋天的风不知从何处吹来
我刚刚闭上眼睛
秋天的风已成背影
---------顾城
1993年的10月18日。这个日子对我们来说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对顾城来说,却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在这天,他和他的妻子双双死于非命。
香港导演陈丽英将顾城与谢烨及英子的情爱过程拍成了电影《顾城别恋》,并选在2001年的10月18日,也就是顾城死去的同一天放映。不知这样是能籍慰死者的在天之灵,还是能获得票房上的成功。亦或二者兼得。
影片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当然在顾城与谢烨的相遇,与英子的交往等方面有一定的发挥与想象。由李绮红扮演的谢烨和由森野文子扮演的英子都很漂亮,我常常难以分清哪个是谢烨,哪个是英子。面对小鸟依人的妻子,弃之而去是大逆不道;面对风情万种的情人,却也难以割舍。影片对顾城与这两人的情感把握的很好。
新西兰激流岛上低垂飘渺的白云,随风摇曳的绿草,悠然自得的牛羊。在这样的心旷神怡的地方顾城与英子赤裸相见,做爱。没有暴露的性爱镜头,只有荡漾着青春的肉体。陈丽英注重影片的“维美”,想把它变成香港版的《巴黎野玫瑰》。但对顾城的思维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反映显得肤浅。导演把顾城打扮成一个神经质的小孩,显得功力不足。
四.
顾城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喜欢构筑自己理想国的“乌托邦”。在生活中,他的“乌托邦”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园”:鸡犬之声相闻,不知外有秦汉。专心写诗,而不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在情感上,他的“乌托邦”类似于《朱尔斯与基姆》中两男一女,而不去管妻子的感受与情人的前途。他的两个“乌托邦”相继倒塌:生活拮据,连买日常的生活必须品都成了问题;情人为留在新西兰,而跟一个老头私奔。顾城精心构筑的“乌托邦”瞬间片甲无存,他把这一切归罪于他的妻子。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却举起了斧头,踉成了人间惨剧。
我想死一回
想在生命的边缘寻找
去看一看凋谢的玫瑰
黑夜给了顾城黑色的眼睛,但他并没有用他寻找到光明,他只看到了凋谢的玫瑰 。